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论文讲究"就事",即在赏析评论诗词文章时要注意联系作者写作此诗文时特殊的人生遭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见地与实用价值的观点。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古诗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遭际,学生感同身受,理解起古诗文的思想感情来就会容易、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2.
殷敏 《语文天地》2013,(10):49-50
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经典诗文中徜徉,让课文与古诗文相互映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以文解诗以文解诗,注重意境。初中生对诗文的写作背景难以体会,但诗文中写到的内容,课文  相似文献   

3.
宋亚清 《成才之路》2011,(24):13-1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显然,在文言文教学中强调的是"读读,背背,了解文言课文大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读——说——点——练"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把查阅资料作为一项预习作业去完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以点带面、以课文为中心的辐射式阅读,把课  相似文献   

5.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接触和积累这些传统诗词,不仅能让学生对古代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文形神俱美的艺术品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7.
李全 《华章》2012,(20)
背景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则承载着传授背景知识的主要功能.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锤炼课堂语言,借助精彩的语言表达,展现课文背景知识所蕴涵的无穷魅力,促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人文特征,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本文将以背景知识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语言的语言时机、语言方式、语言感情三个角度,探讨课文背景知识的有效传授,希望借助语言之和风,吹开文本之旧裳,促使学生有效感悟,生成课文的有效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描述】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  相似文献   

9.
杨玉华 《云南教育》2003,(25):35-36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欣赏优美的景色、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品词赏句上,使阅读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一、理解课文内容与审美相结合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试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直接对话。文章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视角;而学生读课文,则是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的画面去洞察客观事物。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在…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1~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二)教学要求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 读懂课文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3 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4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三)教学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 …  相似文献   

11.
《黄鹂》是一篇凝聚作者深刻思考的优秀散文,寓意深刻,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如何讲好这篇课文,怎样才能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珠联璧合,并且卓有成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张辉煌 《教师》2012,(24):62-63
略读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纵观现在的略读课文教学,有的老师因为定位模糊,片面曲解略读教学的作用,教学时任由学生说得天花乱坠;有的教师干脆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等同起来,面面俱到、精雕细琢……面对现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要追寻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的略读课文的课堂,以还略读课文的教学本色。  相似文献   

13.
赵娟 《考试周刊》2012,(71):44-44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的根本在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借鉴先哲之言和本校开展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体会,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有效美读诗词"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把查阅资料作为一项预习作业去完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以点带面、以课文为中心的辐射式阅读,把课  相似文献   

15.
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要做好以下四步:(一)解读课文,发现文中人。"文章不是无情物",要理解作者的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章。(二)精读课文,体悟文中情。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细心体悟、理解文中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寄托的苦闷心情。(三)品读课文,感受自然美。《小石潭记》记事,描写,抒情,多种手法并用;描形、绘声、着色,借景抒情。这是作者"心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游记中浸透着作者主体意识的自然美。(四)诵读课文,品尝山水味。柳宗元的山水记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富有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化"的山水,品尝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16.
金哲民 《现代教学》2009,(12):29-29
教学目标:从文着手,紧扣中心,通过"读""看""想""议""练"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言之有序"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菊连 《教师》2011,(20):51-52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原理来源于生活,也应运用到生活中去。新的社会时期,需要的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构建良好、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去体验、感悟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活与知识的密切相关性,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自主性,实现"生活走向化学"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莫凉会 《考试周刊》2011,(49):60-61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非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课文,即把"为教师好教",以教师为本体、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好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朱潇 《考试周刊》2011,(37):104-105
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域理论和三大元功能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Unit4的课文"AVisittotheMoon"进行语篇分析,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挖掘语篇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并有效地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翁德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5万字定价:4.00元本书精选古代诗文名作50多篇(包括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教材古典文学部分全部精读课文),对诗文思想内容作详尽细致的讲析。作者华东师大翁德森教授富有教学经验,讲解有自己的看法,正如徐中玉教授序文中所说:本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讲析有自己的创见,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特点”。作者善于紧扣课文本身,阐析其奥妙之处,尤善于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