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观的逻辑演变——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发展观的由来及其内涵 “发展观”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流派确立的“工业文明观”,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工业”。之后,“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继出现。人类一步步将工业文明时代单纯为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提升到了今天——经济、社会、自然与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模式,实现了认识上的巨大飞跃。2003年,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将发展观冠之以科学之名,更强化了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关于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成果;第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它满足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愿望;第三阶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这一切反映了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逐步深化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指出,可持续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全面发展,即经济的发展要考虑与文化、政治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相结合,谋求社会的整体进步,揭示人与社会之间或人与人关系上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二是自然持续发展,即当前的发展必然要考虑自然系统支持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上的确立意味着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或发展观已经要求实现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第二次重要的飞跃。第一次是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转变为综合的社会发展观。……(第二次)即当今从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到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转变。它要…  相似文献   

5.
“和平崛起”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态度和决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的发展方式,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纲领。随着中国外交思想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基本精神就是将政治外交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外交。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的外交策略:第一,积极参与促进和平与发展;第二,强化公共形象,肩负大国责任;第三,加强和改善各大国的关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主要是以革命为主线,是侧重于政治的发展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是侧重于经济的发展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全面、系统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发展观影响人们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至关重要。以物为中心的旧的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人注目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把这样的发展观概括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适合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同样适合体育领域,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战略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社会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理念,不仅会带来社会观念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会促使从社会边源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功能的变革;不仅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且会促使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变革。表现在教育观:从精英教育观到大众、普及教育观;发展观:从功利主义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模式观:从象牙塔到信息技术主导观;知识观:从传承观到创新观。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社会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理念,不仅会带来社会观念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会促使从社会边源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功能的变革;不仅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且会促使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变革。表现在教育观:从精英教育观到大众、普及教育观;发展观:从功利主义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模式观:从象牙塔到信息技术主导观;知识观:从传承观到创新观。  相似文献   

12.
在发展学中,发展观的含义实际上经历了多次变革,这一变化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经济增长一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环境保护一人的发展。与这种发展观相对应,世界高等教育自二战后也走了一条由忽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强调培养“工具”的人到重视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再到强调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演变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相对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有一个历史“错期”,大致经历了培养“政治人”到培养“经济人”再到强调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观动因与趋势的分析,不难看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思路与重点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能否从本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实际出发,理性地、科学地制定开发目标,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增长,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第一,能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二,能否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第三,能否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陆散文从1949年至1995年,已有46年的历史,这其间如果将“文革”十年忽略不计的话,当代大陆散文的发展历程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五六十年代,散文的发展逐渐走向模式化;第二个时期是80年代,是散文的复苏和变革时期;第三个时期是观年代,散文初步形成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一、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模式建国伊始,创作数量众多的是通讯、特写一类的散文,这类散文适应了当时国情的需要,是延安时期散文风格的延续,颂歌的基调,客观写实的方法,理想主义的精神以及朴实刚健的风格,构成其整体的审美风范。1953年以后,随着朝鲜战…  相似文献   

15.
自从40年代末发展问题的研究兴起之后,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迅速的拓展。从宏观上看,50年来发展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阶段。第一阶段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上半期,这一阶段的发展理论基本上可归结为“单纯经济发展论”,这一时期的发展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方面。第二阶段从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发展研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发展观。第三阶段基本形成于80年代之后,进入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这就是不仅把经济与社会,而且还把人与自然、当代与未来、个别民族国家与整个人类共同体联系在一起考虑的综合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论”。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当代中国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综合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发生过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观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谋求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第二次是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转变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1):183-185
江泽民的协调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江泽民对邓小平协调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两个大局”到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从“两手抓”到“三个明”协调发展;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线索,即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的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到70年代末以后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再到90年代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加入WTO是中国走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经济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理解为经济增长加上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在各国都通用的发展蓝图,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按照这一蓝图,各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