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个字     
<正>在家中,母亲永远比父亲更唠叨。母亲说过的那一堆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是有时换了种说法而已。而时常在远方的父亲不懂得说那些"抒情"话语,在他那里,有些话、有些字眼是怎么也说不出口的。所以,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那三个字:"我想你。"这三个字,电话里父亲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这三个字,也是父亲电话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小时候,每次给父亲打电话时,我最喜欢听到这三个字——只要父亲说完这三个字以后,我不知怎么的,就会觉得  相似文献   

2.
小芳拿着张老师刚刚发下来的作文簿打开一看,老师写的批语是:“文章写得不具体。”小芳嘟噜着嘴不高兴地对张老师说:“这篇作文我写了五百多字,还说不具体!”张老师笑着说:“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字数多’不等于写得具体。请看下面这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3.
邵建新 《学语文》2011,(3):58-58
“屁”是一个不雅的词儿。很多人忌讳这个字。但放屁是极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日常交际中也就无法回避它。如认为没有什么作用,就喜欢说“顶个屁”;若认为说得没有道理,属胡说八道一类,就说这是“屁话”;对此类“屁话”极其厌恶、反感,往往就直接回敬两个字——“放屁”。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的"默"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兼会意字。说它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黑"字是读音,右边的"犬"字表示这个字与犬有关,它的本义是指犬突然袭击人。说它是会意字,因为"黑"字表示黑暗中犬突然袭击人。犬在突然袭击人之前没发出声音,这就是沉默。古人为什么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用来表示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言确实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古今中外一切写景状物文章之真谛。"情"和"景"两个字,可以说是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无景即无情,有情方有景。古代诗人将这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偶发事件在所难免。如果教师能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常常波澜不惊,峰回路转,异彩纷呈。有所考虑有位老师教学《晏子使楚》,请一个学生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但这个学生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老师看了看,然后对学生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该生板书课题“晏子使楚”,却将这四个字写得大小不一,在哄堂大笑中…  相似文献   

7.
读了彭龙驹同志《中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分类》(《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9期)后,感到他虽然对通假字作了较详尽的划分,但却把古今字和通假字混在一起,混称古今通假,抹杀了古今字同通假字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古今字。这是不合汉字发展的事实的,也不符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实际上,他自己也是很矛盾的,既说“古今通假,即甲乙两字一为古、一为今,从而造成通假”,又说“其实,这是字形的演变而造成的,严格说来,这不应算是通假。但在今天看来,毕竟成了两个不同的字。”由于“字形的演变”而“成了两个不同的字”,正好说明它是古今字,而不应该是通假字。所以,我赞成他的“严格说”,不赞成他的“矛盾说”。  相似文献   

8.
兄弟树     
狗熊憨和猴子聪是好朋友,他们有了好东西总是一起分享,好得和亲兄弟似的。一次,他们在森林里发现了一棵高大的桃树,树干分成两个杈,像一个大大的"丫"字。猴子聪说:"憨哥,这两个树杈多像咱们俩,整天形影不离,这棵桃树干脆叫它兄弟树吧。"  相似文献   

9.
柴静 《课外阅读》2011,(24):55-58
一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嗯,不服不行。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看这本书,就像歌德说的:"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  相似文献   

10.
话是一句句说的,文章是一句句读的。要说得、读得句句清楚,必须说得、读得字字正确。各国语言都是如此,英语也不例外。话和文章都是由字(单词)组成的,但话里的字是由音(音位)组成的,而文章里的字,就拼音文字来说,是由字母组成的,字母是代表音位的。英语的文字是拼音的,它的字母是代表音位的。因此,要字说得、读得正确,必须个个音位或字母说得、读得正确。然而音位和字母之构成字,字之构成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介绍论证方法时,原来既说了喻证法,又讲了类比法,后来把类比法抽掉了。有的论著或说二者本无什么不同,或讲喻证法只是类比法的一种。笔者认为这两种论证方法是有区别的。那么,究竟如何识别呢?请先看选自课文的语段:①……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13.
郑宇 《山东教育》2000,(31):11-12
小刚在张老师指导下学习拼音,他写字相当快但是非常潦草。他的主要缺点就是:不能把 d和 a字的缺口处连起来,于是 d看起来像 cl; a字看起来则像 u字,张老师认为有必要帮助他。   有一天,张老师将批改好的作业给他。在作业上,张老师将其中一个 a字圈出来。并对他说:“小刚,这个字是你在作业中写得最好的 a字。你写的其他 a字仍然有一点像 u。张老师想,你是知道 a与 d这两个字都不可以有缺口的。”从此以后,每逢张老师看到小刚的作业簿上的 a或 d字时,只要他写得好一点张老师就把它圈出来,并且在旁边注上“好”。经过 3星期之后…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08,(Z9)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三类文的升格示例。目标(三类文)何晓渤海口有一条技艺高超的游鱼。你看它在同伴中,没有谁比它游得快,没有谁比它游得远。(可以删去"你看它"三个字,语言更简洁。)当所有的鱼都不再是它的对手的时候,它感到厌倦了。它要寻求新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少年儿童研究》2009,(10):48-49
我的儿子今年8岁,我发现他对感兴趣的事物或特长班,刚开始热情高涨,学到一年半载就兴致不高、进步不快或几乎没进步。比如:围棋和书法,刚开始非常喜欢学,进步表现都很好,可是学了两个学期后就说不喜欢了,说时间太长,字写得太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6.
感悟人文     
"人文"是什么?即便读过书的人,恐怕也未必说得清楚。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得”字,一般分为动词和助词两种。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补语位置上的动词“得”。某一表示可能义的成分,如果它的否定形式只是在成分之前加“不”而没有例外,或仅有极其个别的例外,那么它所内含的“得”字就不是动词,不在本文分析的范围之内。这一类成分有“认得”“记得”“值得”“懂得”“晓得”等五个。  相似文献   

18.
导语:追求巧妙师:画家范曾问数学家陈省身,数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两个字:简洁。(板书:简洁)数学家毕生追求,并且乐在其中的就是怎样用最简洁的方法得出正确答案。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导语:追求巧妙 师:画家范曾问数学家陈省身。数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两个字:简洁。(板书:简洁)数学家毕生追求。并且乐在其中的就是怎样用最简洁的方法得出正确答案。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缘分”,让我们在一生中认识了不少的朋友。相识满天下,要找个知己,却非易事,就如同大海捞针。每个人对“友情”这两个字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说友情像钻石,坚固得很;也有人说友情像玻璃,碰到就会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