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说,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以想像其长.在教师管理中,如果给老师也留一点"空白",那么无疑会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是说:画山不要把山的全貌画出来。只要  相似文献   

3.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想象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同样道理,我们在写作时,不要怕人不懂,把话说尽了,使文章“言尽意尽,全无余味”,而应“引而不发”地留点“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就是写作上的“空白”艺术。由此想到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时,喜欢似竹筒子倒豆,把什么都抖出来,写得太“满”,太详尽,直露无余。这样的文章,写得很累…  相似文献   

4.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说,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以想像其长。在教师管理中,如果给老师也留一点“空白”,那么无疑会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一、时间上留一点“空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哲学在信息汪洋中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教师要…  相似文献   

5.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其脉则远矣。"这是宋代一位画家所言,意即画山不画出山顶,只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想象其高;画水不画出源头水尾,只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这便是"空白"的魅力,把它迁移到课堂教学之中,自然会匠心独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会给学生回味思考,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清代画家方熏说:"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山静居画论》)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林泉高致集》)这里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曾出过一个画题,叫做"深山藏古寺",有的应试者画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更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更远矣。”这种烘云托月的作画技法,用在文章中便是衬托。这种技法运用绳当,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8.
小草四岁半的时候正好是暑假。因此妈妈和他连续画了一段时间。主要练习水粉画,目的让他感受水粉工具的特性。要求不高,只要能画出粗细不同的笔触,能把基本的结构画出来就行。如画自己的手和脚,只要能分出手掌和手指就不错了,即使有些错误也没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有一首古诗说:“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这里所说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无固定形态,难于描绘,要想画好风,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借柳枝的飘拂,作象征性描绘。这种借柳枝画风的手法就叫借宾衬主。文学作品有时对于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不做直接正面的描绘,而是通过以虚托实,借宾衬主的间接描写加以表现,使作品含蓄委婉,更增艺术魅力。历来诗文论者对此多有评述:“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刘熙载《艺概》)“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  相似文献   

10.
第六讲:斜画紧结平画宽结 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沙孟海总结出的两种北碑结字的模式.斜画紧结的构字规则,主要体现在“斜”、“紧”二字上,字势左低右高、内收外放,呈现出舒展放逸的审美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横画宽结构字模式,则字势平和,追求宽和肃穆、雍容虚静之美. 先谈斜画紧结.其结字特点是: 一、横画左低右高,呈右上倾斜之势.如《张猛龙碑》之“每”、“盡(尽)”字,《石门铭》之“載(载)”字等.  相似文献   

11.
"请你画出一辆自行车。"当有人这样要求你时,你能够马上就把自行车的各个细节都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认为只要是自己看到过的东西,就可以把它真实地画出来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看到某种事物和把它具体地画出来,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我们画出来的漫画人物和实际看到的真人也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从根本上说漫画的形象还是来源于真人,但是漫画是经过设计和变形的,要想画出理想的动漫角色形象,还需要对动漫人物的结构和比例进行认真设计。  相似文献   

12.
<正> 材料和用具: 几支粉笔。我的问题人人都会有影子,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实验在地上用粉笔画两个直径为30厘米或更小一些的圆圈。圆圈不要相隔太远,只要将自己的两脚站在圆圈中舒服就行。现在,我站到圆圈中间去,站住不动,让小朋友拿着粉笔,沿我的影子边缘把我的影子画出来。  相似文献   

13.
齐人一妻一妾《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内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相似文献   

14.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  相似文献   

15.
“露”与“藏”是古典画论术语,一般说来,“露”指的是艺术家对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的展示.“藏”则是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来人郭熙《林员高致》中所道出的形象之语:“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的确,这诉诸人的视觉感官的“藏”与“露”,带有丰富的美学内蕴。如果将课堂教学也作为一种艺术,无疑,上述艺术辩证法在这里同样行之有效。几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贵远而贱近”①、“在新而厌常”②的心理特点,在学习的主要接受活动──课堂教学中这类特点表现得尤其突…  相似文献   

16.
故乡的野菜     
一样都是语言精妙、感情丰富的生活散文,一样都是出自现代文学大师手笔,一样都是写故乡的食物,所不同的是周作人围绕故乡的野菜展开到地方的民俗,化野趣为雅趣;叶圣陶则由藕与莼菜唤起了思乡之情,其情之深之切尽在其中。读了这样清隽秀雅的美文,朋友们是不是跃跃欲试呢?欢迎大家把对故乡食物的一些美好记忆也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吧。  相似文献   

17.
铁拐李过桥     
1、画巨松有当街(在街上)画巨松者。或笑之曰:"公之画当尽(用完)一锭墨也。"画者遂题诗曰:"磨尽一锭二锭墨,画出一株二株松。"或揶揄之曰:"树粗,诗亦粗。"画者笑曰:"予(我)乃前粗后细也。"复书曰:"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皆大叹服。  相似文献   

18.
叶楠楠 《教育》2011,(11):34-35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008年,一颗名为"至诚"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秘密     
“嘘———”小声点儿,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要告诉别人。来,把耳朵凑过来,告诉你:“我长大想当一位画家。”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不管在哪儿看见精美漂亮的画,我定会站在那儿,看上几十分钟,回家后,凭着记忆把它画出来。到姐姐家去玩,发现有漂亮的画,我会说服姐姐,想尽办法得到那张画。看到美丽的图案,我会拿出纸和笔,把它描绘下来……看到我如此痴迷,爸爸妈妈把我送到了少年宫学习绘画。我的脑海里常常出现一个念头:我长大要画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举办一个个人画展,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是大名鼎鼎的画家,让所有的人一看我的画,两眼就会出神…  相似文献   

20.
铁拐李过桥     
1、画巨松有当街(在街上)画巨松者。或笑之曰:“公之画当尽(用完)一锭墨也。”画者遂题诗曰:“磨尽一锭二锭墨。画出一株二株松。”或揶揄之曰:“树粗,诗亦粗。”画者笑曰:“予(我)乃前粗后细也。”复书曰:“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皆大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