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编者按)最近,北京教育学院张彬福老师带着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访问了张志公先生。志公先生就其中一些问题发表了深刻的、中肯的意见,为我们深入探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指出了方向。下面发表的文章是张彬福老师根据志公先生谈话录音整理并经志公先生审订的。志公先生在养病期间对语文教学仍旧给予热情关心、指导,我们非常感动。在此祝他老人家早日康复。我从各个方面了解到,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这些做语文工作的、第一线教书的和搞教学研究的人,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往前走?我…  相似文献   

2.
5月20日下午,张志公先生匆匆离开了我们。我们难忘他把手教诲的日子,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敬献挽联于先生之灵前,曰:高尚道德凭实际行动体现真良师风范光照我辈深刻文章用浅显语言表达乃大家手笔恩泽后人志公先生的道德风范和学术成就,山高水长。他光明磊落,宽厚待人,从不道人长短。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曾经说愿意作飞机的跑道,让更多的青年同志起飞。他奖掖后进,指导过许多语文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志公先生来广州讲学时,曾说过这么一个生动的例子:他的外孙女很可爱,常在公公跟前撒娇,逗着公公玩。有一次,小孙女嚷着要他从桌面上拿下一件玩具,志公先生并没有马上代她取下。这时,张老观察到这件玩具刚搁在一张报纸上,报纸  相似文献   

4.
张志公与中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公与中学语文教学张定远正当全国语文学界开展学习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时候,张志公先生却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失去了一位仁慈的长者,失去了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和语文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语言和语文教育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先生,永远怀念您张彬福5月29日,在北京八宝山第一告别室,望着志公先生的遗容,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两周以前,去北京医院看他,我们还聊了两个小时。先生说他最近一直在考虑语文与电脑有什么关系,还想写一篇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文章………没想到,他老人家竟...  相似文献   

6.
沉痛悼念张志公先生黄岳洲当代驰名中外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作古了,巨星陨落!语言学界、语文教育界举行了庄严隆重的悼念活动,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志公先生有巨大贡献。志公先生在整个学术活动中探索是多方面的。对语法、修辞、词汇、文字和语文教育的现...  相似文献   

7.
悼念张志公先生张厚感熊江平王本华5月20日下午,张志公先生匆匆离开了我们。我们难忘他把手教诲的日子,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敬献挽联于先生之灵前,曰:高尚道德凭实际行动体现真良师风范光照我辈深刻文章用浅显语言表达乃大家手笔恩泽后人志公先生的道德风范和学术...  相似文献   

8.
五月二十四日,接到“张志公治丧委员会”寄来的“讣告”,不禁为之一惊,我为失去恩师,为我国浯文教育界失去学术泰斗,深感无比悲痛。我是无名后学,这些年来,竞受到志公先生如此器重、奖掖、鼓励;感激追念,不能自已。 奖掖后学 我教中学语文,教高校现代汉语、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三十余年,一直私淑志公先生。特别是任教“语文教学研究方法学”这门继续教育课程时,始感研究方法著作不多,而谈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尤其少,后在学习中发现,志公先生著作中讲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最多,也最深刻,最为切要。为应教学之需,便系统整理他的方法论思想,并撰写《试论张志公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主义原则》一文,发表于1989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首篇,得到志公先生的青睐和器重。此年九月,他在住院期间给我写信说:”文中有的地  相似文献   

9.
张志公先生在论及课堂提问时指出:提问这种教法,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而这并非每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有时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或瞠目结舌,不敢举手:或轻而易举,众口一词,难以激起他们思维的深入。这样是不会设问不善于提问。那么教师怎样才算是善于提问,达到志公先生所说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0.
“辞章学”是张志公先生在60年代初发表的《词章学?修辞学?风格学?》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的。促使志公先生提出“辞章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志公先生认为辞章之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他在《汉语辞章学与汉语语法》这篇文章中对辞章学的来龙去脉做了简单的回顾。文中说:“先秦两汉的文献里,‘文、辞、章、文辞、文章’就已频繁出现……同时,对这些东西本身以及他们同所表现的内  相似文献   

11.
《礼记》上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教师对学生不能只授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思想行动给予积极的影响。明末爱国文人陈子龙在抗清斗争中牺牲,他的学生夏完淳十七岁就为抗清献出了生命。杨板仓先生“身在书斋,心忧天下。”毛泽东同志亲受其教,青年时期即以天下为己任。陈、杨可谓“使人继其志”的“善教者”,我们教师应引为榜样。“使人继其志”,自己要先有志,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志公先生抱病为本刊创刊号写了下面这篇文章。由于改动较大,他逐字逐句念给我听,还时时询问:“这儿接这儿,看明白了没有?”……十年后,当我们回顾与展望之时,先生的音容笑貌,先生的谆谆教诲,历历在目。他曾亲口对我说过:“搞报刊如何把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起来,我认为普及了就能结合,雅俗共赏,力争使报刊面向复杂、庞大的读者对象。要有学术高度,但语言表述出来又是生动普及的,这样读者才能爱看。要做到雅俗共赏,就要办的既雅又不学究气。”今天,我们“回放”于此的正是学问大师写的生动普及的文章。先生的手迹以及当年取稿时与先生留下的合影已成为永久的纪念。 ——王晨手记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对我青年时期的教育,影响深远。先生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他坚定了我做教师工作的信念,他使我懂得了教育是为最大多数不幸的人之觉醒服务的,是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服务的。陶先生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作人师的楷模。他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追求真理到老,他教人进步,教人创造,教人做社会的主人。同陶先生在一起,如坐春风。他总是以开朗,乐观、智慧之光照人。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署名     
人们敬仰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平易近人 ,从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年轻人向他请教 ,他总是热情回答问题 ,帮助查找资料 ,有时还亲笔写信详细解答。他在赠送给别人的书上签名 ,常常是“钱钟书敬奉”。有一次 ,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篇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请钱钟书先生指导。钱先生不辞辛苦 ,字斟句酌 ,帮助他充实修改。论文发表时 ,青年恳请钱先生署名 ,他不同意。在吴庚舜的一再央求下 ,钱先生只好违心地署上一个笔名 :郑辛禹。为何要署这样一个名字呢 ?原来 ,在《百家姓》中 ,“郑”在“吴”之后 ;在天干地支中 ,“辛”在“庚”之后 ;古代…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三年冬,修水南岭垦殖场彭姑大队坳上村决定办耕读小学,正当大家为找不到教师发愁时,共产党员刘福田同志找生产队干部说,他愿担负这项工作。村里办起了一揽子夜校,刘福田当上了老师。赤脚先生上课堂,有旧思想意识的人是看不惯的,  相似文献   

16.
茅盾先生是伟大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青年的名副其实的导师。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实践中,而且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在行动上,他密切地联系青年,真诚地爱护青年,热心地扶助青年,不倦地教诲青年。在文学作品方面,我们阅读  相似文献   

17.
德以诚为本     
美资企业雅利安公司准备招聘4名中国高级官员,一名青年成为10名复试者中的一员。复试由总经理贝克先生主持。当那名青年走进小客厅时,贝克先生从沙发上站了起来。他先是迟疑:“是你?你是……”转而一脸的惊喜,并紧紧握着那青年的手,用流利的中文说:“原来是你!我找你找了很长时间了!”接着他激动地转过身对在座的几位“老外”嚷道:“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青年的心狂跳起来。还没容得他说话,贝克先生就 把他拉到身旁的沙发上坐了下来,又一个劲儿地说道:“我划船的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昆…  相似文献   

18.
正当胡耀邦同志视察了青海,发出了“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的号召时,读到了老舍先生四十多年前写的一篇短文《西北是块宝地》,倍感亲切。许多事物通过比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它的意义。从老舍先生对当时西北情况的介绍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将近半个世纪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之巨大,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天开拓青海,开发大西北,已经比老舍先生当年看到的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更有利  相似文献   

19.
陈烟桥先生是教我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我十三四岁时学画的重要时期,他对我产生了大的影响。那时,陶行知先生召集了很多进步青年到育才学校(位于重庆乡下一个庙里)来教育这些孩子们,我们是陶行知先生招到这个学校来的流浪儿。陈烟桥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们在那个小庙里生活得很苦。为什么很苦?因为这个学校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学校运转经费完全依靠陶行知先生的募捐。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我回到上海,第一次见到圣翁(那时我们尊称他圣翁),是在夏丐尊先生的追悼会上。他谈起,开明书店准备给丐尊先生办个奖学金,希望我能帮助筹集基金。后来我同王艮仲先生谈起这件事,他表示乐意出一笔钱。获得奖金的是一位女教师,杨贤江烈士的夫人姚女士。解放之初到北京的若干文化界朋友编刊了一种中学生读物,刊名《进步青年》,主持其事的是圣翁。由开明书店出版,出了几期,原任编委都另有工作。那时我住在招待所,正闲着。圣翁约我帮他搞些编排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