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由精神性启蒙到娱乐性消费,深度性崇高到平面化通俗,中心和距离感的消失到感官体验的变化,这一切正构成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受众的审美心理转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及加强大众的审美教育,提高大众的审美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小写的文化: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在认识转型极限时期中国大众文化心理的基础上,理解本土文化资源和两种文化时间的差异,是大众文化理论必须关注的问题.大众文化不是审美的领域,它所具有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消费功能.在文化生产单一的时代,我们呼唤娱乐文化的出现,希望文艺能够轻松并更具欣赏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审美的领域制造的所有文化制品都具有合理性.就现实的大众文化状况来说,它虚拟的两种文化时间所导致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对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程瑞  林泽玉 《陕西教育》2009,(2):126-127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消费和娱乐,和主流精英文化取向存在极大的差异,对后者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和受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大众文化审美情趣的庸俗化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增强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机体能力,是高校应对大众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消解崇高、消解理想,瓦解传统价值体系,扼杀文化个性和创造性;而文学典型作为作家对生活进行自觉的理性分析的结果,固守着理想和价值。当下的文学典型,正对大众文化审美维度上的异化进行着不懈的拯救。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然而,以审美主义为价值标准难以挖掘大众文化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诉求.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他认为每种艺术样式和审美价值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对待艺术的生存困境与对新艺术形式的评价应在承认客观现实前提下探究和思索,这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颇富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娱乐节目的文化共享和多样消费的角度来探讨大众文化与审美消费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的文化形态,它以文化产业为支撑,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具有娱乐商品式消费、批量复制式创作、感官追求式审美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文化语境悄然生成,对文学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湖北文学的生态在大众文化语境中也发生了改变,生产、传播、消费环节都或多或少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了新特点、新现象。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內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信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現,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和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令人担忧的文学市场突显出大众文化对文学的消极影响,本文将对大众文化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做一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手机短信文学反映出生活化、去中心、无深度、消解崇高、解构经典的后现代审美倾向,这是现代人处于文化速食时代并患上孤独焦虑症的必然选择.它有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俗文化为其本质内涵,但也不缺乏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拓宽了人类对文学的审美设定.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迎来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信仰的失落、精神的失范以及审美取向的转变使得大众文化失去了批判的功能而逐渐走向消费和媚俗,而学者和媒介的联袂创造着文化的狂欢和学术的普及,“学术明星”现象凸显着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世俗娱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罗鑫 《湘南学院学报》2016,(4):42-45,52
大众文化已然成为当今显学,然而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对大众文化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则对大众文化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本文依据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尤其是菲斯克对伯明翰文化研究的阐发,认为大众文化并非是大众盲目接受和消费统治阶层施予的文化工业产品所形成的,而是在对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不断对统治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进行"抵抗"和消融所创造出来一种符合大众日常生活语境和自身利益需求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众文化所持的立场是任何一位大众文化研究论者理论分析的第一起点,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从平民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研究立场出发,凸显大众的主动性、抵抗性,将大众文化文本视为“大众生产式文本”,重视“符号生产力”,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快感”、“意义”,挖掘大众文化运作中的权力抵抗因素,是对以往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化功能由政治教化和理性审美型向娱乐和商业型转变。大众文化的兴起是经济转型、文化意识形态的淡化和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文化突破了精英文化的沉重性和受众面的狭隘性,丰富和拓展了文化的形式和功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双为"方向。但它也存在着消解崇高、趋向媚俗等不足。要通过文化的商业性与品位性的有机结合,善于吸收主流文化的责任意识和精英文化的理性审美来提升其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然而,以审美主义为价值标准难以挖掘大众文化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诉求。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他认为每种艺术样式和审美价值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对待艺术的生存困境与对新艺术形式的评价应在承认客观现实前提下探究和思索,这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颇富启示性。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代性从美学独立到"非理性转向"的内部反思增强了理论的适应性。进入消费时代,美学与身体欲望、大众文化等紧密联系,并且在消费中承担主要的动力。体验作为审美过程和审美共鸣的关键术语进入消费社会的视野。美学体验结构在消费时代与传统时期不同,在符号建构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层面性、主体性、参与性和自由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消费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是大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将女大学生消费置于大众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浅析了其呈现的不同特征,并剖析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女大学生关联着家庭和社会,在大众文化的视角下研究她们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