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在本质上公共利益产生于人们的理性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进而产生公共补偿理论。在我国法律制度的建构上,也必须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促成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杨帆 《安顺学院学报》2011,(5):89-91,106
我国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正处于从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科学型管理模式向服务型管理模式的转变时期。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它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治理选择,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文章对中国历史上,公共伦理化制度构建的相关轨迹进行梳理,以期对现代中国社会公共管理伦理化制度的构建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个利益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中互相博弈,中央政府处于绝对的强势主体地位。三个利益主体的博弈导致供给主体缺位,这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两种政府行为模式中,政府诱导型模式是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最好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4.
布坎南在其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把参与政治过程的当事人看作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把政府决策活动的前提当作公共物品供给成本最小化和税收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事实上,这就是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运用公共权力谋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充斥着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自身特定的利益偏好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中兼具"政治人"与"经济人"的双重特质。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注重布局调整速度而忽视公共利益、关注任期内政绩而忽视长远利益、追逐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等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得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学校、普通教师、家庭以及学生的负担,一些农村地区的辍学率回升。以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审视教育政策执行,地方政府应从正式制度建设与非正式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入手,促进教育政策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内在耦合,确保教育政策执行效能与教育公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把“经济人”假设拓展到政治领域,提出了“政府失败说”,对这一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于我国当今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精神是政府善治建立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政府善治的实现为根基。在当前我国推进政府善治的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活动,追求公共利益是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市场机制介入公共教育领域,教育的公益性及教育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已经遭受挑战。为此,在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应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这不仅意味着政府应有效履行传统的责任和职能,而且还意味着政府应创建和完善有利于公共利益维护与增进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服务型教育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范围内政府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改革,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以市场化、民营化为主题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育伦理、政府管理教育的公共职责都或多或少地疏离了公共利益这一中心理念,公共利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民主治理为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力求通过构建服务型教育政府来不断完善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常瑾 《基础教育论坛》2012,(Z1):114-116
<正>公共教育体制是人类社会教育制度变迁的结果。公共教育制度体现了国家从一味强调国家利益的教育体制调整为首先重视体现个人利益,而后形成公共利益的变化。这不仅是利益理论发展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带来了教育领域本质性的变革。个人利益从国家利益的回归标志着公共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只有公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公民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最大化的发展公共利益,公共教育体制的存在才有其社会基础及历史必要性。因此,保证公民的个人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公共权力是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产生。从价值层面看,这将要求公共权力主体在工作中发挥道德因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终实现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性选择,本质上要求权力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公平、正义,行最大的善业。然而人的道德理性认识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权力主体有着法律身份和行为目标的二重性,为权力异化埋下了不可根除的隐患,势必突显了加强公共权力道德立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是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不仅是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更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蕴含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有限政府的治理理念。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通过加快分权改革,培育发展公民社会,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推进电子政务等途径实现服务型政府,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逐步向公共治理模式发展。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够寓政府的管理于服务之中,能够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3.
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决策权配置格局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决策权配置格局影响着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选择与公共教育财政资金的流向,决定着财政支出公共性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分析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公共教育财政资金配置问题。本文在分析有关拥有决策权的“人”(政府即组成政府的人)及影响决策的“人”的认识假设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单一公共权力的使用及公共事务决策不可能真正保证符合公共利益,因而需要有更广泛的利益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在对现实决策权配置格局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公共教育财政需要的、新的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决策权配置格局;最后指出了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决策权配置新格局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是一项以政府为执行主体,从事管理各项公共事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公共管理是一个过程,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执行结果。本文将三个方面来阐述: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概念和本质、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联系,以了解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调节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文教政策、课程实施现状、课程实施管理的比较得出,公共艺术教育相较于公共体育来说,其发展确实过于薄弱。比较研究不是为了寻求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之间的异同,更不是为了区分两种教育的优劣,而是为了实现两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追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观念的宽容与共处,发挥公共体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薄弱现状的参照、选择、创新和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公共选择就是把适用于市场选择的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非市场选择。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由于构成政府的公职人员也是“经济人”,导致政府这一人类组织并不比别的组织显得更好或更坏,它同样会象市场一样产生失灵。民主政治——选民压力——政府扩张财政,正是西方经济政治循环的真实与照。  相似文献   

17.
在2009年发生的“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与私人利益对公共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由此形成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从而使得公共利益得到维护,公共决策的理性得以回归。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机制,应大力推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并实现决策主体多元化,致力实现决策程序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努力构建和完善公共决策监督机制与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征的科学体系。以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准则。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建立在此价值观基础上的公共性内涵,通过政府公共性危机阐述了公共性缺失的危害,除了公共人的培育就是要引导个体在个体性合理呈现的基础上,关注公共利益,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让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进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宗旨是维护公共利益,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一要建立公共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二要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三要综合配套。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形势比较严峻。治理理论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不应只是定位为政府领域的管理,而应将它定位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以充分发挥NGO等社会主体的作用。因此,要明确政府与NGO的角色定位,健全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