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文自修》2023,(2):3-8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中文自修》编辑部等组织开展了“中文自修杯”第九届上海市小学生“美丽汉字小达人’活动。活动期间,全市小学生热情参与,掀起了一股“汉字热”。上海市闵行区万科双语学校为了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能更好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学部语文组在挖掘中西方节日文化内涵的课程实践基础上,结合“美丽汉字小达人”活动,在各个年级开展了“美丽汉字”国庆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2.
韩文根 《娄底师专学报》2007,(6):160-162,171
网络视域下的文化丰富多彩而又内容庞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构建现代德育观,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网络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引导教育、熏陶感染和实践体验。近年来,淅川县一小以“文化育人,活动育人”为理念,立体化建设校园文化,全方位营造德育环境,积淀了丰厚的学校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人文精神,显现出人文德育特色,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相似文献   

4.
《中国德育》2010,(5):36-40
一、数字德育的基本构想 为努力创造一种绿色、安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和尊重的网络虚拟环境,开发青少年“自育成长”的环境资源,体现德育内化和学生自育的过程,求得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开展了“数字德育”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消除"意义障碍"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少年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产生的“意义障碍”严重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其中德育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意义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消除“意义障碍”,促进学生对德育积极态度的形成,除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等具体对策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杭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针和“重基础、重建设、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广大德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德育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德育课程建设逐渐完善,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全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季 《教育导刊》2002,(10):8-9,31
网络文化的影响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与青少年德育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开展网络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网络道德文化,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是“E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确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关系着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但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课业负担重”、“考试分数一手硬,思想教育一手软”、“重智育忽视德育”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出实招、硬招、高招,要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要带着一种爱、一种情来做德育工作,真心实意把青少年一代培养好。”部长提出的抓好德育的“三招”的确是一种高见和创见,但只是点了题,至于文章怎么做,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10.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临摹、演示,将汉字“音、形、意、书”及其发展历史有机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是促进学生德育转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这一举措也为落实新课标、推动新课改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导向、动力、保证作用。”这一界定使广大的德育工作者具体明确了德育的内涵,同时也确立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德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决定性作用。此外,也使我们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的要求更高了,必须更新原来的观念和方法,才能适应新的更高的德育工作要求。   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相比,具有明显的环境差异,但也有许多开展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 …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央文明办评选出的60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中,浙江省长兴县长兴中学的“德育导师制”获得一等奖。该校“德育导师制”的灵感来源于大学“导师制”。学校将德育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作,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导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戴彩虹 《文教资料》2006,(18):73-74
网络文化,是关于人类新的生产方式、生活理念与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的精神积淀以及有关人生态度、道德养成与价值取向的真实记录。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多形式的复合型、大众化文化,容易被人接受,尤其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改变人类历史和生存方式的新生事物,其“双刃剑”作用明显。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积极开展青少年德育的研究工作,这是德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有鉴以此,本文试分析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的创新对策。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挑战网络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德育课程改革成效明显,德育工作途径不断拓宽,法规制度建设和德育队伍不断加强,为培养“四有”新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尤其要清醒地看到,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化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传播等,无一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又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今天,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义利观的引导,使学生在产生文化认同感、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危机感中自觉地掌握人生价值规范,是当前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在分析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基础上,对现代学校的科学义利观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一、…  相似文献   

16.
据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刚刚结束的一项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显示:北京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中问及“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时,40%的人回答是“不排”;问起“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弱病残是否会主动让座”时,20%的人选择了“假装没看见”。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不无忧虑。反思我们的德育,往往  相似文献   

17.
多少年来,我们在“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下,把自己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当作皇帝,当作“精神领袖”、“道德完人”,而把学生当作“德育臣民”、“德育病人”,脱离了学生,还自以为是、自呜得意地给学生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语重心长、对牛弹琴地给学生说了不少“正确的空话”,而学生漫不经心地听,内心没一点儿触动,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  相似文献   

18.
邓晓燕 《中国德育》2013,(21):52-53
在武汉市整体推进“有效德育”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江岸区针对当下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将“责任德育”作为本区德育特色提上了议事日程。结合地处全国志愿者服务先进社区——百步亭社区的实际,学校以“服务学习”作为推进“责任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将课程、服务和反思三者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五动”(学校发动、教师推动、学生行动、家庭互动、社区联动)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服务行动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及品格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现行德育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形式陈旧.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简单的、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德育活动“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以其特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索知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开放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引入学校,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德育工作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班主任,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想与互联网“争夺”德育的机遇和空间,让网络为德育提供服务,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德育的新渠道,整合网络德育资源,重新设计班集体常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