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尹、微子启、管仲等先秦重要政治人物,曾为地位低下者或罪人,他们在得到君主重用前都受过祓礼。这个仪式是一种专门祛除人身秽气的巫术,旨在为受礼者告别卑贱走向高贵打通道路。《战国策·楚策四》"湔祓"一词,即追溯此礼,以寓士人仕宦之志。湔祓仪式源于原始社会的收养习俗,本质上是前国家时代"尊贤"之风与以"亲亲"为特点的"家国一体"政权形态两种文化因素相互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春秋》尚实录,然而其中也多有隐讳之处.《春秋谷梁传》通过对经文的细细咬嚼,揭示《春秋》的精微含义.本文侧重阐述谷梁氏所揭示的春秋之礼,如尊尊之礼、亲亲之礼、妇人之礼、田猎之礼等.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一些春秋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尊贤,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新风气,它是作为西周“亲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但仍然受“亲亲”观念的约束。《商君书·开塞》有一段以历史的进化观来阐述“世事变而行道异”的理论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所谓“亲亲而爱私”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5):71-78
孔子在为解决社会失序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中始终将社会正义问题作为关注的重心。其"仁"说是他构建儒家制度伦理的重要一环,体现了他从人与制度的现实互动中探讨社会治理问题的基本理路。儒家礼治制度的安排遵循着一个总体的"义"的原则,也就是儒家制度所遵循的正义原则,它包括亲亲之仁与尊贤之义两方面内容。普遍理性的公义制度与现实差等的人的联结点就在于"仁"中,包括"亲亲之仁"与具有公共意识的贤人两方面。与其说孔子重德性轻制度,不如说他旨在构建一个具有社会适宜性和内在革新动力的人的道德共同体而非仅仅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仁学有着“双边”的内涵,“唐虞之道”的仁学内涵所强调的是“爱亲尊贤”而重点在“尊贤”,即选贤让能,“禅而不传”,它所适应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需求;“孔孟之道”所强调的则是“亲亲尊尊”而重点在“尊尊”,即树立家长乃至天子的绝对权威,建立从“家”到“国”的伦理秩序,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它所适应的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需求.两种内涵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的“双边”需要,形成了“双边”合力,共同拉动了中国历史的车轮.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礼制一直存在着亲亲之情与政治制度建构之间的背反关系,具体表现为:作为"亲亲"原则的血缘关系和"尊尊"原则的政治制度建构之间充满着背反;作为"亲亲"原则血缘政治与"贤贤"问题的任贤政治之间的背反。  相似文献   

7.
曾巩的宗法观在他擅长的散文创作中有多方面的体现,总的来看是尊古尚《礼》,主张以古之《礼》作为现代宗法制度的标准。具体表现为:大宗观念,亲亲观念,主和尚中和重家族血统的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8.
曾巩的宗法观在他擅长的散文创作中有多方面的体现,总的来看是尊古尚<礼>,主张以古之<礼>作为现代宗法制度的标准.具体表现为:大宗观念,亲亲观念,主和尚中和重家族血统的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9.
与孟子不同,荀子关心的主要是“外王”而非“内圣”.礼制是“外王”主张的核心,由亲亲、尊尊和贤贤三种不同的差序等级形式组成.亲亲和尊尊的差序等级是宗法社会中的现实;在向帝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贤贤的差序等级越来越重要.在三种差序等级中,尊尊最为重要,而亲亲和贤贤则为尊尊提供了合理性基础.荀子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而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治辩之极”(人性的自由发展)且“治平”(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颐卦以口为象,图解养生之道。在易学家看来,以阳养阴为常理。以爻象观之,颐卦两阳爻分居上下,四阴爻聚居中间。阳实阴虚,阳刚阴柔,阳有养阴之力,责无旁贷。玩六爻之辞,揆圣人之意,颐养之道,其要盖有三端:其一,求诸己;其二,顺乎常;其三,贵于德。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失诸己,六二"颠颐拂经",六三"拂颐",违乎常。失诸己,违乎常,所以"凶"。四、五两爻皆能顺从上九阳刚,其德不悖;六四"颠颐"而养人,六五"拂经"能尊贤,养人尊贤,所贵在德,所以"吉"。上九居高贵德,"由颐"自励,以一阳而养四阴,所以"大有庆"。观象玩辞,颐养之理昭昭然明矣。  相似文献   

11.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礼是人们的一种本质规定。古人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我国古代六艺中,礼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相似文献   

14.
古文今解     
[古文] 先主①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②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日:"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义为"适合",但亦可作"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还是政治哲学."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16.
1“亲亲”、“尊尊”概述“亲亲”、“尊尊”最早作为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是礼核心内容的体现,其意为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执行,亦要在贵族间、贵族与平民间、君臣间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它要求社会中的个人要遵循礼的规范,不能超越自己地位等级,从而形成有序的统治格局。《唐律疏议》(下简称《疏议》)是我国现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律文献,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封建法典,《疏议》的目的在于维护以皇帝为首的等级制和以家长为主的家族制,体现浓厚的封建意识。“它以礼为中心,以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支柱,横筑全部法律理论体系。”(《唐律疏议》点校说明第5页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而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尊尊”,在于强调等级名分,贵贱有别,正所谓“礼典义立,则贵贱等矣。”统治者将“亲亲”、“尊尊”的思想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来维护君主专制和宗法制,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运转,这一点在“十恶”中体现尤为明显。2“亲亲”在“十恶”中的体现礼曰:“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疏数之交也。”亲亲作为礼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十恶中表...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乡饮酒礼是一种饮酒礼,包含了贡士、正齿位、饮国中贤者等多种涵义,其中以贡士之仪最为重要,成为常典。它一般只在地方上举行,地方官员、士人及其他有名望的人都要出席,仪式的过程凸显出对士人的尊重和礼遇。由于它和地方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尊贤尚齿功能,地方官员普遍把举行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改革风俗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经费短缺等问题,乡饮酒礼逐渐不受重视,衰微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学校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基地,有着历史悠久、仪式多样的学校典礼仪式。从汉代的"大射之礼"到隋帝的"问道之仪,释道之礼";从唐政府的"束氵制"到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以至金元之际的"庙学"。典礼仪式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学风和教风———"敬道"、"逊业"。这些对今天我国高等学府在学风、师资和大学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夏、商、西周之时,极重“养老”。这里所说的“老”,当然不排除民间普通老人,但主要还是指那些在朝廷任职或已经致仕的贤德之“老”,他们多被安置在各级学校为“师”。由于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师”也就是官,尤其是天子之学——太学里的“师”,其实就是帝王的高级参谋,其官职更高、地位更尊。所以“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着“尊贤”,这就是伯夷、叔齐、太公等听说“西伯善养老”即欣然前往归依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坦之在道德立论上,重视儒家"尊尊亲亲"的原则;在道德实践上,推重"陶铸群生"和"敬修至德",主张通过"各顺其方"和"玄同彼我"的方法来"训导以成天德".在形式上,他采取批判庄子反对玄学的形式,但在思想本质上,他又直接吸收了庄子的诸多思想,强调"体于自然",仿佛坐着道家玄同彼我和自然无为的两轮马车,而打着儒家亲亲、尊尊的道德旗帜,而这一特色显示的方向和魏晋其他思想家基本上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