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古人写诗作文,讲究推敲词语。曹雪芹写《红楼梦》,曾下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功夫。宋诗《船泊瓜州》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容斋续笔》说,作者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上,费过不少斟酌:“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后又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此十许字,始定为‘绿’。”现在写文章,固然用不着这样拘谨,但这种力求准确。精益求精的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新闻记者,他在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党和人民的政治利益。即使是一词一语,都要看作战士手中的一颗子弹,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有位同志编写一篇关于棉布供应工作的稿子里面说:“……由于我们对花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在花纱公司系统内进行过有关的教育。一九五三年前忙于产销平衡,一九五四年开始棉布计划供应,更助长了我们在这方面的麻痹和官僚主义。”在这段话里,“助长了”一词用错了,“产销平衡”和“计划供应”是好事,为什么反而产生这种消极的效果呢?从字面上看,原意应该是由于对花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人员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又有了自满情绪,于是在这方面“滋长了”麻痹情绪和官僚主义。把“助长了”改为“滋长了”用词就更确切了。可见一字之微,也不是无伤大雅的。其实,所谓用词精确,就是用最最确切的语言,正确地表现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又称王荆公)少时喜欢讀书,长于写文章。他博学多材,議論脫俗,文字造詣頗深,他的詩文遒劲清新,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荆公在一次去金陵住所的路上,停船瓜州。这里距金陵已經不算远了,他渴望着即将到达的住所,写了一首絕句,名为《泊船瓜州》。詩曰:“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似文献   

3.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审张本同志1994年12月26日来信指出《编辑学报》刊出的陈亮《撰写科技论文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报》1992年第4卷第3期143-145页)系抄袭他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1987年第7卷第1期37-38页的《撰写医学科研论文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文,“除将后者的文题和正文中‘医学’改为‘科技’二字以及第2段之‘医学’二字改为‘畜牧’二字之外,完全一样。”1994年12月7日陈亮复张本同志函承认“侵犯了老师的权益”。为维护知识产权著作权法的尊严,本刊编辑委员会决定撤销《编辑学报》1992年第  相似文献   

5.
一本人有一篇古典文学论文在某学术刊物发表,寄来该期刊物后,始知拙文被改动了数处.这本是编辑一片好心,但却改错了.例如拙文谈到唐代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可能因铭文一般作《墓志铭》的缘故吧,编辑将稿中的‘墓系铭’全改作‘墓志铭’.如果编辑能尊重作者原文或为慎重起见,稍一查阅有关资料,便不会出此错了. 又如,拙文论及唐代一诗人一首诗时说,‘诗中言“河北”平仄亦合律’.编辑加了‘河东’一词,成了‘诗中言“河北”“河东”平仄亦合律’.按‘北’字为仄声,而‘东’字为平声,依格律,原诗是不能作‘河东’的,怎么能说‘河东’也合律呢?  相似文献   

6.
古人作文力求意新,而忌与人同。《南方日报》登过一则故事说:一天,北宋史学家刘攽去拜访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吃饭,门官请他到书房用茶。刘发现书桌上有一篇论兵的文稿。马上阅渎,十分赞赏。读毕。放回了原处。王安石进来后问刘“您近来又写了什么文章?”刘开玩笑地说:“写了一篇《论兵》。”接着便把王安石的文章复述了一篇。王安石不知他在开玩笑,以为自己的文章没有出新,和别人的雷同了,算不得好文章,便将它撕掉了。  相似文献   

7.
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在汉语词语中,动词是最富有生动、活泼的因素。新闻界有位同志说得好: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这就像一张优秀的照片往往能使一个个形容词相形见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判论战》,全文不过二百余字,可动词却用了五十六个启判这个人便栩栩如生地站立在历史读者面前,已经两千多年了。写文章是如此,要制作富有感染力的新闻标题更要如此。在制作标题上,经过精选的最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百改不厌,从一定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人们常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拍案叫绝。据传,这个“绿”字经过“到”、“过”、“入”、“满”等十几次修改才定为“绿”字的。因为绿字能显示景物的具体形象。可以体现一个变化过程,是春风使得江南岸“绿”了。又如唐代诗人齐已写的《早梅》五言律诗,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朋友郑谷看见后认为“数枝开”不能体现早梅,建议改作“一枝开”,齐已很敬佩,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上述两例是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态度说明“改”字的重要。怎样修改文章?从文章的构成来说,我体会要  相似文献   

9.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而《太平御览·珍宝部》引作:"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伪辞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史记》中相当自信地认为应从《太平御览》。他说:"‘伪’上本无‘为’字。‘伪’即‘为’字也……后人误读‘伪’为‘诈伪’之‘伪’,故又加‘为’字,不知无其事而为之辞,即是诈伪,无庸更言伪也。"王念孙认为"‘伪’即‘为’",并举出了十八条书证。王念孙学问渊博,下笔审慎,但在"伪辞"还是"为伪辞"的问题上轻率了一些。他所提出的书证经过分析也可以一条条被驳倒。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富有主动性、活泼的因素。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诀窍之一就是要多用动词。连续使用动词可以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现场画面。北宋王安石巧用了一个“绿”字,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传世名句;《左传》上有篇新闻体散文《曹刿论战》,全文不过200余字,可动词却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虽然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了,但今天读起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仍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1.
人称王安石“拗相公”。“拗相公”脾气好坏,本文不作探讨,但他炼字炼句时的那股“拗劲”,倒是可取的。宋神宗熙宁二年,即公元1069年,王安石担任宰相,锐意改革,推行新法,没几年便宦海覆船,赋闲汴京。他耐不得寂寞,决意回金陵与妻儿团聚。次年春天,他由汴京南下扬州,乘船西向,路过瓜州,船泊码头,远望一江之隔的京口,但见皓月当空,青山隐隐,江水滔滔,不禁触动绵绵乡情,挥笔疾书,写下了《泊船瓜州》这首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  相似文献   

12.
近日,看到某报一则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标题为《婴儿报户口,不批第三姓———家长将派出所告上法院》说的是“一位新生儿进行户口登记时,要求派出所按父母之外的第三姓给孩子进行户籍注册而遭到拒绝的女士,把户口所在地的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告上了法庭”。“原告黄女士之所以要为其新生儿报和孩子父亲同音不同字的第三姓,是因为其丈夫的父辈曾姓‘萧’。解放后,在一次全社会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被改为‘肖’姓了……”云云。读后真让我啼笑皆非。“肖”与“萧”原本就是两个不同字义的同音字,可是以后怎么会让“肖”字在姓…  相似文献   

13.
求新,是语言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指:(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或创造恰当而新颖的词句或其他语言形式;(二)善于对词句或其他语言形式创造新的独到的用法,不因循,不守旧。这种求新的实例,在一些典范的作品中,在所多有。如众所周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中的“绿”字;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一诗句中的“风”字,都是既  相似文献   

14.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5.
虚字不可小视讲炼字往往谈的是实词的艺术化,似乎虚字无足轻重,其实不然。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七“文辨”四中写过一段很有启发性的话: “宋玉称邻女之状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予谓上二‘太’字不可下。夫其红  相似文献   

16.
《老圃遗文辑》。杨阴杭著,杨绛整理,钱钟书题签。繁体竖排,硬面精装,45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印数3千册。 杨绛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论述道:“我父亲杨阴杭(1878-1945)字補塘,‘老圃’是他常用的笔名。所谓‘遗文’的‘遗’,不是‘遗留’的‘遗’,而是‘遗失’的‘遗’,捡拾到的只是一部分。”《老圃遗文辑》中除—篇长文辑自《东方杂志》外,其余文章全部辑自于《申报》上。  相似文献   

17.
《新闻爱好者》第十期刊登了《‘末婚妻’与‘法’及其它》一文,看后使我实在不明白:这么大的一个错字,怎让它逃过去了。本文有“未婚妻”的“未”字十来处,均无错处,偏偏在题目中出错,实为不妥。“未婚妻”说法不对,但“末婚妻”能通过  相似文献   

18.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篇文章,都应当除去冗字贅詞,使之干干淨净,不拖泥带水。关于这,高尔基曾作比設喻,說“在小說当中,就像在机器当中,不应該有一顆多余的螺絲釘”。此处所說的多余的螺絲釘,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冗字贅詞說的。我国古书中关于冗字贅詞的論述。多到不胜枚举。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汉书·张蒼传》有一句說:“年老口中无齿。”这一句就有几个“多余的螺絲釘”。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盖于此一句之內,去‘年’及‘口中’可矣。本来齿生于口,三岁孩子都知道,不写明“口中”,讀者决不会誤会。去了“年”字也  相似文献   

20.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