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审美意象是溶意于情而赖审美媒介以呈现的创造性审美幻象.审美意境是由审美意象、审美抽象与审美空白所建构的创造性审美时空或日艺术世界,它本乎气韵,追求神妙.意境与意象关系密切,有所同更有所异,是不同质的两个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
“意象”这一古老的关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典型”同为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三者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审美意象内蕴的朦胧乃至晦涩多义是早期象征派诗歌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发散性思维方法可索解意象内蕴的多重性 ;多方位的横纵比较可凸现该诗派迥异于之前诗派的艺术特征 ;将通感手法由“理论”引向“生活”更可以深入浅出地诠释该诗派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审美意象内蕴的朦胧乃至晦涩多义是早期象征派诗歌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发散性思维方法可索解意象内蕴的多重性;多方位的横纵比较可凸现该诗派迥异于之前诗派的艺术特征;将通感手法由“理论”引向“生活”更可以深入浅出地诠释该诗派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重在意境的创造。从思维科学和形象描述语言学的角度,也可以看出意境存在多种意象组合结构。诗歌意境一般以静态的、单一的或多元的景物意象为主,以动态的景物、人物意象描述为辅,具有其审美的思维特征。从艺术意境和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家们艺术思维的发展过程,可以了解不同诗人的思维特点。艺术意境思维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从思维结构层次上来分析艺术意境,发展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诗剧中,意象、意境的艺术营造既呈现出独特的诗性特征,也受到诗剧内在审美机制的规约,进行着诗性和戏剧性的双重审美运营。这一点被已有的评论所忽略。在艺术营造方面,现代诗剧意象体现了三个特点:总体意象的生成、融汇中西方意象艺术、隐喻性和戏剧性的双重审美运营。现代诗剧意境也与剧情的变化发展,人物的性格意志相契合。这是它融入戏剧性构思的表现。同时,意境情真韵美,是现代诗剧审美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张沛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84-384
中学生对美术艺术一般都是不太了解的,同时也不能接受和欣赏,所以美术艺术的教学变成了中学美术的教育上的一个难点。可是,美术艺术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所以要求作为现代初中生了解和学习的对象。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美术中的抽象艺术,通过让中学生感受和欣赏抽象艺术、了解音乐与抽象艺术的联系、听音乐画抽象艺术作品等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抽象艺术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另类艺术”,让美术欣赏能够具有更为广阔自由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8.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语文课程强调:阅读、小说、诗歌、喜剧是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的精神追求,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但现实是新诗的音乐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诗歌音乐性即"韵律"与"意象"相融合。教师在教授新诗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新诗的音乐性,再辅一些教学基本方法,通过对新诗的意象解读和意境营造、深情朗读和反复吟读、图文辅助和配乐演唱、比较分析和激发审美,逐渐将新诗的音乐性呈现给学生,从而使现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体会诗歌独特情感、养成艺术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0.
意象说和意境观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审美概念,意象说的创立早于意境观。意象说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为意境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虽然二者在审美价值上各有侧重,但对文学创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培养中学生的语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语教师在讲授学作品时,要注意使用优美的语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审美意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发现作品中的美;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体味作品中美的内涵。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比较高的审美层次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形象化、审美情感化、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以扫除厌学情绪,激活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自主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空间,化"苦学"为"乐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是本教改设想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边坡与支护工程”课程实用性强,知识点分散而抽象,其中一些知识点对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结合赤平极射投影相关软件和EXCEL编程进行计算,使得这些抽象的过程变得通俗易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长了学生的软件使用和编程能力,培养了其综合能力,是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营造创新的课堂教学情境;采用启发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猜想,发展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重视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作业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冯冬杰  谢渊 《天津教育》2021,(5):139-140
孩子的想象力往往会带给我们出乎意料的惊喜,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宝库,其中满载着各种奇珍异宝。小学美术教学既是提高其艺术修养、美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而泥塑更是有着具象还原、抽象表达的作用,对学生思维发育、动手能力提升等有着诸多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创作>课程教学通过对传统"诗教"方式进行"扬弃",把传统"诗教"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弥补传统教育上的政治教化的目的,并通过诗歌品读欣赏、亲身创作的感性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其审美、创造、想象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的美学教育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审美想象力为目标。前者采取直观教学的手段,化抽象为审美可感的形象;后者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即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审美想象。为此,语文教师自身的美学素养、人格和教学基本功决定了其在教学中实现良好的美育渗透。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CAI”课件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结合数学分析课程的特点,探讨了CAI课件的优势:使抽象问题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9.
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以物为基础,以“我”为主导进行的。审美意境是在意的作用下对世界万物各种矛盾的选择、陶冶和浓缩后形成的新生命。审美意境或造成悬念,或欲露故藏,造成神秘感,给人以想象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平面构成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形难于把握的问题,首先要开启学生对于自然中美的形式的发现,探索点、线、面的的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然后训练其对自然的形的选择与提炼能力,在选择与提炼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进行组合与繁殖,以此形成把握抽象的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