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3年,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新闻研讨会,在会上,一个议题引起热烈讨论——记者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虽然讨论结果以“杂家说”占主流结论而结束,但笔者认为,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主方向上应该力争成为“专家”,只有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关键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3.
叶健 《记者摇篮》2004,(3):18-18
近年来,无论是新闻工作从业人员还是一般读者。对于专家型记者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度报道越来越受欢迎。与之相比,以往的被视为“样样通”的杂家型记者却有被时代淘汰之势。但笔者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驻站记者,需要既“杂”又“专”.“登得厅堂,下得厨房”。平时遇杂事,拿出杂家的本事,迅速出击,有效扩大新闻报道的涵盖面;关键时刻,还要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和几位同志谈起记者的修养问题,有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譬如说,搞商业报道的记者,就应该系统地研究一下商业,尽可能地丰富商业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商业工作的内行,成为商业问题“专家”。另一位同志却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记者的活动天地是无限广阔的,记者的知识也就应该十分渊博。因之,记者的求知领域也必须尽可能地扩大,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他说,记者应该力求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懂的“杂家”。  相似文献   

5.
记者三说     
做学者型记者 学者不一定要做记者,但记者应当做学者。 记者对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世象百态,七十二行,官贾渔樵,古今中外,都可能溶进记者的报道之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用以形容记者的职业,也不算夸饰。  相似文献   

6.
学者不一定要做记者,但记者应当做学者.记者对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世象百态,七十二行,官贾渔樵,古今中外,都可能进于记者的报道中.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形容记者的职业,也不算夸饰.  相似文献   

7.
吴晓春  闾春飞 《新闻界》2005,(5):60-61,55
自从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报人、学者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对新闻人才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造就新闻人才的理论主张.其中如何建立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但纵观以往人们对记者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很多研究大都是从记者应该获得和具备哪些知识或者什么样的知识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的,并且形成了“杂家”说、“专家”说和“专与博结合”说等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但缺乏与具体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实际上,记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的过程,并且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有效地实现记者的价值.因此,重新审视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无论是对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有史以来,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均潜心致力于新闻人才培养和相关人才理论探讨,尤其记者知识结构的构建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广为涉猎的重点话题。本文基于事物动态发展的自然规律,系统分析了传统静态视野下记者知识结构“杂家”说与“专家”说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粗浅提出其知识结构动态思路的建立探究。  相似文献   

10.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11.
<正>以往,我们只注重培养“杂家”式的记者,记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求其精只求其广。这种标准早已不适应世界的日新月异和科学技术的飞速更新,读者阅读需求和水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化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较专业的知识,对某一个或某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了解,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以至“权威”,这样才不至于写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文章。写环境新闻的记者如果对环保这一领域有所了解,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从事环境报道时往往能够发现环境新闻、写好环境新闻。  相似文献   

12.
记者仿佛天生就是杂家,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今天写专访,明天又去发消息;肚子里如同杂货铺,“主顾”们(指读者)想拣什么(从内容到形式),由性儿挑好了.在记者年富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和接待,只要稍一努力,无论什么大活儿、难活儿,均能倚马可待.在这时,“样样能”、“路路通”的感觉在心底涌起,仿佛杂家的功业已成.可事实上正相反,君不见记者老来的萧条寂寞?君不见记者的见闻虽广,见识却缺少一以贯之的系统感?君不见记者的知识结构存在问题——杂得芜乱缺乏章法,发现症结却“捡不起个儿来”?如此种种,都向记者提出急迫的问题——如何在初出茅庐时,就着急去培养他们的杂家素质?这样做不仅可以在其青壮年的本职工作中收到实效,而且可以帮助其中的许多人,在晚年成为真正意义的杂家.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与杂家     
记者仿佛天生就是杂家,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今天写专访,明天又去发消息,肚子里如同杂货铺,主顾们想拣个什么(从内容到形式),由性儿挑好了。在记者年富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和接待,自己稍一努力,无论什么大活儿、难活儿,均能倚马可待;在这时,“样样能”“路路通”的感觉在心底涌起,仿佛杂家的功业已成。可事实上正相反,君不见诸多记者老来的萧条寂  相似文献   

14.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专家。在新闻这一行中,记者是什么专家呢?恐怕应该说是报道专家吧。但是,记者又必须是杂家。当不好杂家,也难当好专家。又要杂,又要专,这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其实,所谓杂,就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至少不能没有常识。所谓专,即要有从事新闻报道的专门知识,调查研究,访问观察,选材炼题,谋篇行文,都应技巧娴熟,运用自如。专离不开杂,杂促进专,二者不可偏废。在杂与专这一对矛盾中,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杂是手段,专是目的。要想专得好,知识就须多而杂,为专而杂。杂又不可乱,是有计划的杂,为专服务的杂,不是盲无所  相似文献   

15.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6.
记者拥有“编辑观点”,实际上是多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记者抓报道、写报道的“命中率”更高,劳动成果更好地在版面上得到体现,使稿件的“供”与版面的“需”之间联系得更密切。  相似文献   

17.
脱贫致富是时下记者使用较多,频频见诸传媒的一个时髦词。然而,记者们在报道这类热点新闻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一下自身的脱“贫”致“富”呢? 笔者所说的贫与富,并非指口袋里钱财的多寡,而是指大脑这个人体“智囊”中的知识存量。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 智囊中 知识存量知多少 早在50年代,新闻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原有  相似文献   

18.
年初去省内一城区采访,该区宣传部长言谈之中深为自己辖区内的宣传报道工作没有起色而苦恼。他说:“部内搞文字、摄影、录像的都有,可就是抓不出好新闻来。其中的原因,我观察了很久,也琢磨了很久。觉得他们应该向记者学习,你们记者也不是什么都会,都懂,关键是会问。”这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记者是杂家”的职业特征,也点到了记者采访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土记者”,是许多人对新闻干事(处长)的俗称。”说他“土”,是指他不在正规记者队伍的行列,无编制,无头衔。叫他“记者”,说的是他要以主要精力从事专业记者所要从事的工作,采访、投稿、写内参,无所不干。别看这支队伍“土”,他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心人作过粗略统计,仅军队各类新闻干事就有几千人之众,报刊上登的稿件70%以上出自他们之手。所以,认真研究和切实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在这支队伍中学习、工作、生活了23个春秋,当过师报…  相似文献   

20.
高爽 《记者摇篮》2010,(2):46-47
新闻记者,是专家还是杂家?这是一个新闻学上说了多少年的话题。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专业类报纸杂志的诞生,更多的非新闻专业人士成为新闻从业者。他们精深的专业知识使财经、体育、时尚生活类媒体的报道较比综合类媒体的同类报道更加有见地、有深度、有指导性和服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