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许多学者认为孙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或“革命者”,本文认为构成孙犁精神最本质部分的是乡村文化。他始终保持对乡村的浓厚依恋,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文学创作和文学观上也有清晰的乡村文化色彩。当然,孙犁的文化资源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乡村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点,他对乡村文化也有所超越和批判。但是,总体而言,孙犁体现了乡村文化的无声浸润,是乡村文化孕育的优秀作家。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配置要求。在地化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为着眼点,对在地化提升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当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认知空间、资源空间、本原空间和师资空间,提出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质量的提升要切实围绕在地化这一特点,从理念图景、物质图景、实践图景和主体图景等四方面入手,发挥自身作用,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提升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乡村教师形象又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其独特的角色经历所形成的乡村教师形象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本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法,从角色理论视角对老中师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他们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生成模型,归纳出乡村好教师形象的样态,最后提出了乡村好教师形象塑造策略,对新时代乡村教师形象重塑和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或者农村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是具象的东西,本文从组织视角来解读乡村或者农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其组织结构特征有:演化性、分散性、隐蔽性、简单性和多功能性,另外,还从组织视角分析了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夏国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3):17-19,24
文章试图粗线条式地勾勒清末之前、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图景,其隐含着秉持了现代国家建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一个外来主导力量的前提假设,即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乡村政治结构的变化。描绘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变乡村政治结构及带来乡村政治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废名与鲁迅不能相提并论,但由于自然文化视点的选择,使其获得与鲁迅平行对话的可能.废名绘制了一幅自然和谐的乡村图景,与鲁迅笔下末世乡村图景交相辉映.文章拟从<祝福>和<浣衣母>的叙事对话性入手来论述废名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对话式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规划地图、影像实景地图、风景旅游地图、乡创地图、美丽乡村地图等各种形式的乡村数字地图涌现出来。乡村数字地图通过数字化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图景形塑了新的乡村面貌,重新将乡村的区位、场所、地方感融为一体,回归乡村作为“地方”的意义,从而使乡村变为可及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乡村教育在获得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危机,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的希望,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不断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忧思和重视。基于此,学术界立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目标,开始重新审视和分析乡村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从而对乡村教师队伍、留守儿童、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等乡村教育重点问题进行广泛研究,透视出新时期始于国家层面的现代教育改革在乡村教育领域的演变,从而展现一幅微观的乡村教育变迁图景。  相似文献   

9.
废名与鲁迅不能相提并论,但由于自然文化视点的选择,使其获得与鲁迅平行对话的可能.废名绘制了一幅自然和谐的乡村图景,与鲁迅笔下末世乡村图景交相辉映.文章拟从<祝福>和<浣衣母>的叙事对话性入手来论述废名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对话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纲挈领地描绘了理想乡村社会的图景,这一图景的建设离不开美术语言的表达和塑造。美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助力乡村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塑造新时代乡村视觉符号,达到美化乡村环境,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丰富乡村治理手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孙犁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然而,孙犁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尚未涉及或研究较薄弱的领域,如:“文革”后孙犁作品的研究,作家的本体研究(孙犁的心理,气质,人格研究,孙犁文化意识研究,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的文学个性及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定位,孙犁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把孙犁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女性意识与孙犁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孙犁是一个女性意识相当强的作家。女性崇拜思想反映了孙犁较强的现代意识,但女性个性和性别角色的淡化又使孙犁保留了男权中心文化的印痕。孙犁还有着强烈的贞操观念,这带来其作品的纯洁、单纯之美,但也束缚了其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与那些男性文化叙事不同,孙犁文学创作所操持的主要是一种女性表达式,它具有柔性的力量和美感,虽不如男性语言和阳刚美学来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内在、和美和长久的。  相似文献   

13.
饱经风霜的孙犁晚年形成很重的童心情结。现实生活中甘于寂寞,淡泊名利;遵"朋友之交淡于水"的为人原则;文学追求"真"表现"真"。正是这种天然本真、虚静空明、率真表现的自然本性的童心情结,改变了晚年孙犁的创作风格,把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另一高峰,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赢得了很高的文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一生致力追求的政治目标。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系统地论述地新的三民主义理论的同时,多角度地阐释了建立资产阶段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孙犁晚年散文的文体特色主要表现为,在温柔敦厚的外表下书写沉郁沧桑的人生感触。它体现在作家对文体的沿袭与创造“、过来人”的叙事角度以及独特的语言追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孙犁小说的“诗体小说”风格,主要关注作品特色以及创作方法的研究。本文意在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孙犁的创作观,从创作立场、作品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及文学精神等方面探索在强大的政治语境下作家可以怎样坚持个性从而创作出能够穿越时空隧道的充满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坚持正是孙犁作为作家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7.
孙犁抗日小说具有独特的浪漫唯美风格。除受到魏晋文化和古典主情文学传统的影响外,孙犁还借鉴了以屠格涅夫为代表的西方浪漫文学和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因此,他的抗日小说创作完美地承载了历史赋予的革命使命。  相似文献   

18.
衰老之于作家孙犁是一个转捩,在其身上这种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在心态的种种波动、演化,是解读晚年孙犁生命意识的鲜明症候。从其晚年著述不时表达的“生趣”和偶尔流露的“死意”中,可以窥见他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心理深层。由“文革经验”感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极度孤寂中流露出生趣体悟,以及基于大失望的死之神往,是晚年孙犁传达生命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9.
孙犁的短篇小说 ,无论是在内容上 ,还是表现形式上 ,都显示了其特有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 ,他总是选取“最熟悉”、“最喜爱”的生活中“鲜亮的环节” ,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真实的感情以及善良和美好的“极致” ,以诗化的语言、抒情的笔调 ,在优美深远的意境中 ,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根据地广大劳动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赞歌 ,高度集中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