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群芳 《青年记者》2007,(14):46-47
电视读报节目起源于凤凰卫视2003年开播的《有报天天读》,它将全球重要报刊的头条新闻以及主要社论作为重点,短短半年时间其收视率便挺进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自此,中国电视便开启了读报节目的风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1日正式推出一档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2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  相似文献   

2.
王翦枫 《河北广播》2005,(5):98-98,100
说不清从哪一天起,电视荧屏上异军突起了一批读报类的节目,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马斌读报》等,都以不同风格的电视读报形式,迅速抢抓住观众的眼球。一时间,各地电视台争相效仿,读报成风。虽然各档读报节目风格不一、褒贬不一、收视率不一,但笔者以为,电视读报这种新样式的出现,是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电视工作者巧妙地将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有机融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3.
自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并取得成功之后,如今是“有报到处读”,国内各台竞相重操旧业,办起了久违的电视读报节目。同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第一时间:读报》。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  相似文献   

4.
丁灿 《声屏世界》2004,(7):34-34
2003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有报天天读》、湖南经济电视台综合频道的《12区》、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孟非读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马斌读报》等节目相继亮相荧屏,电视与报纸亲密接触,这既是新闻节目形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拓展电视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现代新闻理念——把观众的需求和满意度放在第一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王珂 《新闻知识》2005,(10):48-49,47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具有传播符号多样、直观、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而报纸具有冷静、理性、深刻的特点。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同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开播;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知道》开播;陕西电视台也在2004年推出了《早间播报》。同一时期,  相似文献   

6.
《出版视野》2008,(1):9-9
2007年12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的《封面2007》大型媒体活动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报业传媒集团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签订了《跨媒体战略合作意向书》。根据意向书,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重庆日报》列为该频道《第一时间》栏目“马斌读报”版块的重点选择媒体。  相似文献   

7.
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 同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开播。 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知道》开播。 同一时期,不少地方台的电视读报节目也纷纷开播,一时间电视读报成为一个热门的电视形式。 其实,电子媒介摘播报纸新闻并非从今日始,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已经走过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迈进了频道时代,频道专业化成为电视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央电视台率先建立了9个频道,分别定位为综合一新闻频道、电视剧频道、经济生活服务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科教文频道(计划取代原7套的定位)、文艺频道、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各地方台也积极跟进,及时设立了一些新的频道,如女性频  相似文献   

9.
陆德峰 《视听界》2007,(6):62-63
2007年1月1日,JSBC新闻中心联手城市频道,一个60分钟的新闻资讯类整合节目——《早安江苏》登陆江苏早间电视传播滩头。我们筹备《早安江苏》的一班人有个选择:要搞晨间读报!读报的念头是基于,或者说是受制于《早安江苏》的投入盘子而作出的。8个月来,《早安江苏》的核心板块《早报早点》巳成为这60分钟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解读西部频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CCTV-12)已于2002年5月12日正式开播,西部频道(第十二频道)是中央电视台的第二个综合频道,是一个又新闻资讯为主的电视频道,正如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所言:“西部频道的开播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西部频道的开播是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件大事,西部频道的开播是中国传媒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1.
叶琪 《视听纵横》2005,(5):115-116
近几年来,以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为龙头的全国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异军突起,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目前已有30余家省市、省会或有影响的中心城市电视台开办了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这些节目大多在频道中支撑着半壁江山。如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都市生活》,北京电视台的《快乐生活一点通》,  相似文献   

12.
不知细心的电视观众发现了没有,近期电视行业兴起了一轮新的改版热,而在这些改版热潮中以娱乐性版块节目居多。仅以中央电视台的综艺频道为例,除原有的很具影响力的节目外,又新增了《星光大道》、《五洲同乐》等六个新栏目。经济频道还要增加《超市大赢家》等节目。这些节目的特征,以娱乐为体,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于是乎有了“快乐电视”这一说法。笔者拟就“快乐电视”产生的意义及其作用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电视被娱乐一统天下的欣欣向荣和中央电视台广告竞标似乎永无顶点的攀升中,农业电视节目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在中央电视台,它仅仅在"少儿·军事·农业"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的合成频道中获得了三分之一的立足之地;在全国,已经开通的对农电视频道有6套(包括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山东临沂电视台农科频道、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和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占国内总共1254套电视频道的0.4%;在省级卫视,只剩下《乡村发现》、《乡村季风》、《乡村四季》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栏目在娱乐栏目光环的边缘苟延残喘,中国对农电视表达沉降到了可能是自电视进入百姓生活以来的最低点。如果不是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及时推出,对于中国对农电视来说,这个既寒冷又漫长的冬季更不知将延伸到何时何处。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第一个英语新闻类节目上海电视台《英语新闻》于1986年10月开播以来,电视英语新闻已经在中国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紧接着,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方电视台也先后开播了英语频道:198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播《英语新闻节目》;1993年武汉电视台对外部成立同时亮相《英语新闻》,1996年4月1日英语频道开播,现更名为双语频道;2000年5月厦门电视台又一档全日制新闻节目《英语新闻》正式与观众见面;2000年9月25日CCTV—9在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正式开播。  相似文献   

15.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历经一年多艰辛制作的八集理论电视专题片《沧桑正道——科学发展观纵横谈》,终于和广大观众见面了。这部片子除了2005年11月初在江西电视台各频道播出外,还于2006年2月下旬和2月底至3月初分别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和1套(综合频道) 黄金时段播出。这凝结着集体智慧的硕果,受到广大观众的  相似文献   

16.
栾岚 《记者摇篮》2009,(12):60-60
2003年,由杨锦麟主持的新闻节目——《有报天天读》在凤凰卫视一经播出,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视角大受欢迎。于是,以《有报天天读》为开端,一股新闻节目读报风劲吹我国电视荧屏,像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央视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中的《马斌读报》、  相似文献   

17.
陈欣 《视听纵横》2005,(3):72-73
从2005年开始,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新闻栏目《经视新闻》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版块《峰言蜂语》,一周六个晚上9点左右,电台名嘴叶峰都会出现在这里,激扬字,抨击时弊。在电视读报节目遍地开花的今天,一个省级电视专业频道的电视读报节目还有生存的理由和美好的前景吗?我们不妨从《峰言蜂语》的运做过程中来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8.
邢丽梅 《传媒》2014,(3):69-72
正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力,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产生认同感的主要源泉。文化频道(本文中泛指纪录频道、人文艺术频道、文化公共频道等)的建设一直是媒体人始终不渝的追求。1983年的《话说长江》开辟了文化纪录的先河,1996年起文化栏目的建设已在中央电视台逐步兴起,《见证》《讲述》及2012年开播的《魅力·记录》都在受众中引起不俗的反响。2000年初,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频道——中央十套科教频道  相似文献   

19.
街巷里弄的琐碎事,居然比国际国内大事更让人关心(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电视读报居然比图像新闻更吸引观众(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183;孟非读报》),抛弃了提词器、偶尔还带点嗑吧的主持居然也比普通话说得倍儿溜的播音更受欢迎(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不仅普通话不标准的“港普话”新闻主持大受追捧,甚至于方言主持新闻居然也创造了比普通话新闻节目更高的收视率(杭州电视台两湖明珠频道《阿六  相似文献   

20.
张晓锋  何涛 《传媒观察》2004,(12):53-54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的竞争似乎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卫星电视台(频道)之间的竞争,其它覆盖范围小、收视群体少的非上星省级电视专业频道和市、县电视台(频道)等以区域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地方电视传播机构大都只唱配角。然而,内外环境的变革已经迫使地方电视新闻传播登上前台,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成为当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