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宝之路     
已经被众人走过、踏平的宽敞大路尽头,绝对没有价值连城的宝藏供我们采掘。即使果真有宝藏,那也早就已经被那些比我们更早地踏上这条道路的寻宝人采掘得一干二净了。传说在浩瀚无际的沙漠深处,有一座埋藏着许多宝藏的古城。要想获取宝藏,除了必须穿越整个沙漠,还必须战胜沿途那些数不清的机关和陷阱。沙漠里一没有饮水二没有客栈,要穿越它简直比登天还难,更别说去逾越和战胜那些重重的机关和陷阱了。许多人都对沙漠古城里埋藏着的这一大批价值连城的财宝心向神往,但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去征服整个沙漠以及那些杀机四伏的陷阱机…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该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室包尔锡诺城堡为背景,通过描写贵族与平民、王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尤其是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格一赢是评论界争论的中心: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的事为什么迟迟不做?从《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形象,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而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某些弱点也在他的身上闪现。由于他性格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的因素,使得这个形象变得十分深奥,难以理解。当然,这也正是这一形象具有永恒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一位忧郁的王子,忧郁是他主要的性格特征。马克思设想拿破仑帝国“没有帝国的胜利就好比设想哈姆莱特不但少掉了丹麦王子的忧郁,连王子本身都少掉了。”犤1犦可见,“忧郁”成了这个典型人物的全部魅力所在。1时代打击了他,让他陷入忧郁哈姆莱特的天性并非深思熟虑,也非忧郁寡欢,但一次次的现实打击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以至于陷入到深深的忧郁之中。毕业于德国威登堡大学的哈姆莱特起初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心中有着对美好理想的期盼和对甜蜜爱情的憧憬。但父亲突然死亡,叔父篡位使哈姆莱特的理想遭到了沉重的打…  相似文献   

4.
加勒比海盗     
《少年电脑世界》2011,(4):64-64
伍蒂是七大洋中最臭名昭著的海盗,然而他遇事总.是不顺。有一天。他获得了一笔足够他下半生衣食无忧的宝藏。于是他来到一座无名的小岛。准备把宝藏埋藏起来。然而。宝藏的主人戴维琼斯(暴暴蓝:难不成是那只奇丑无比的章鱼?)和他的僵尸海盗部队已经追上了伍蒂。伍蒂虽然人少势弱,但他绝不会让煮熟的鸭子飞走。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研究价值最高的就是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他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每个人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摒弃以往的传统说法,把哈姆莱特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来解读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程陵 《当代电大》2004,(7):41-43
1)为什么说《神曲》具有两重性?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忡忡,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丹麦时,国家正逢乱世。父死母嫁,叔叔篡位。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决心替父报仇。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一座神秘的宝藏,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探究和开启他。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人物背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哈姆莱特》是篇幅最长的一部。该剧问世于1601年,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作者竭力刻画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在复仇之路上,他一再徘徊,贻误良机,形成了文学史上"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的美学奇观。主要故事家变王子哈姆莱特原本在德国过着幸福快乐的留学生活,有天忽闻父王暴亡,便匆忙回国。回来后,他发现自己的叔父已登基为王,母亲则改嫁给了新王。哈姆莱特迷惑而又苦闷,在卫兵引导下,他见到了老王的鬼魂,  相似文献   

10.
国王的宝藏     
国王的宝藏文/崔纯一位国王年纪大了。这天,他带着两个王子登上高高的城楼。老国王指着远方的两座大山说:“孩子们,那是东山和西山。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无穷的宝藏,很久以前就藏在那两座山上。快去寻找宝藏吧。我给你们一年的时间,谁找到的东西最有价值,我就把...  相似文献   

11.
哈姆莱特悲剧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国内批评家一般持社会原因说,国外批评家持个性缺陷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缺陷也很明显。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脱节。他的思想有的没有辅之以相应的行动,而他的行动有的没有经过思考或者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由此造成了他的悲剧。这两者之间的脱离,主要不是由于哈姆莱特自身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而是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因此,《哈》剧的基本主题,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历来观点甚多。本文通过对剧本中故事情节的分析,尤其是对哈姆莱特装疯和放弃克劳狄斯祈祷的机会两个情节的分析,认为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以行动为主的,他是一个行动的王子。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生活的历史本质层面和哲学意蕴层面去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文学形象也如此。哈姆莱特这个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之所以产生无穷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复杂而深刻,在于他行动上的延宕,在于这个形象所包蕴的历史本质和哲学意蕴的深度。这也是造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前人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过深入分析。在这儿,我试着从文本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5.
程陵 《当代电大》2003,(7):24-26
4 论述题1)为什么说《神曲》具有两重性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忡忡 ,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丹麦时 ,国家正逢乱世。父死母嫁 ,叔叔篡位。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决心替父报仇。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 ,不断地与敌人周旋 ,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16.
程陵 《当代电大》2002,(7):27-29
4 论述题1)为什么说《神曲》具有两重性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忡忡 ,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丹麦时 ,国家正逢乱世。父死母嫁 ,叔叔篡位。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决心替父报仇。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 ,不断地与敌人周旋 ,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17.
程陵 《当代电大》2001,(7):26-28
4 论述题 1)为什么说《神曲》具有两重性?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仲仲,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丹麦时,国家正逢乱世。父死母嫁,叔叔篡位。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决心替父报仇。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要是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替父报仇,还要按照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改变这个颠倒混乱的社会,在这一方面他感到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8.
荒岛探宝     
有些武侠小说常常描写许多人到深山荒岛去找寻宝藏,他们费尽心机,最后却一无所获.下面是一个荒岛寻宝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偶然在曾祖父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羊皮纸,纸上写着曾祖父和他的同伴在某一荒岛上埋有巨大的宝藏,并且指明了寻找宝藏地点的路线:在北纬,西经,有一座荒岛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哈姆莱特》的评论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本文对五种观点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哈姆莱特》剧本本文,提出观点:哈姆莱特性格深处包含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和受这两种文化因素制约的两种价植系统,这两种矛盾性的因素的并存使哈姆莱特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选择时无所适从而且常常错位,这是哈姆莱特悲剧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着重联系文艺复兴这一特定时代以及与《哈姆莱特》相关的作品,提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它的英雄也因此是悲剧性的。这种文化蜕变的悲剧在人类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哈姆莱特的悲剧对读者具有永久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