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东旭 《辽宁教育》2001,(Z1):50-51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快速发展的今天,美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做为教育工作者,应增强美育意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在知识传授中,以美动人 美育内容具有广泛性,但在学校的审美教育中,则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小学开设的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涉及到审美问题,教师应当挖掘这些课程所蕴藏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在传授知识中,以美动人。 语文课文,可以说是进行美育的很好的教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审美教育和审美训练的人,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无疑,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要坚持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因素,力求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通过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悦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上来,那就必须将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走向美的自由天地,探寻美的奥秘,提高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进行美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艺术教育中的各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挖掘艺术课堂教学、开发校本课程、建设艺术宣传阵地、开展艺术课外活动等,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师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关,提高艺术修养,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总纲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加强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完善人们的心理结构。美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二、学校美育是全民美育系统工程的基础。学校美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和创造美教育的活动。学校美育的实施,必须遵循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原则,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实施真善美教育,美育与体育相结合,实施健美教育,美育与劳动技术相结合,实施劳动创造美教育。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实施,必将促进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6.
刘清华 《考试周刊》2013,(81):116-117
美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必须渗透审美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美育因素,在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将美育摒弃在课程教学之外的错误观念,通过渗透的方式将美育纳入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始于学生的审美主体意识的激活,以主体审美理解的深化而结束,始终伴随着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美育契机。大美育观的树立是学校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必要前提,提升教师审美素质是学校教学中搞好美育渗透的关键之所在。学校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教态美、教师的语言美、教学的板书美、教学的结构美等。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给学生以美的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成分,积极营造美好的氛围,以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乔鸣 《考试周刊》2023,(32):155-158
在五育并举的理念指导下,美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在我国小学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实效性,文章首先分析美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阐述小学美育课堂教学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提出新课标下小学美育课堂的学习方法,旨在为学校美育课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在大力提倡和推进教育的今天,作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立的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作用也日益凸现。为此,不少学校偿试将美育融入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应关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问题。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生命节奏在人的生命节奏里,隐藏着人感受客体之美即审美和建立自身之美即立美的奥秘。一方面,人的生命节奏是美育所假借的手段,所谓“客体之美”的最佳感受器,是使受教育者得以全面和谐的学习和掌握世界的内外作用机制。首先它作为物我感应的历史积淀,作为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  相似文献   

12.
美育在教育全过程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美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和方法,应贯穿在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当中,还应渗透在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和学校管理之中。而将美育渗透在教育全过程中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审美教育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美的事物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表现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启迪知慧,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美育渗透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成都高新区第三小学以美育为突破口,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该校承担了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的子课题《提高教师审美素质与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该校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并通过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丰富教师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5.
美育理论问题的简略回顾 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教育学就着手解决美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在统一劳动学校的第一个大纲(1918)里,就已经强调了美育在形成社会主义个性中的作用。这个大纲对美育的理解是广义的,并未把它归结为艺术教育,其中也包括着科学(学科)教育、劳动教育和交际活动(行为美学),诚如它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它们排除审美因素,将变得“虚有其表”。 在美育理论中,应当指出的是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16.
幼儿美育的发展历经了从单纯的艺术教育发展为美育综合活动,乃至贯穿于多种教育活动的美育主体模式这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美育研究的成绩是显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美育教师就必须学会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这个实施、反思、再实施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和美育水平,真正地实现“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高翔 《生物学教学》2005,30(11):24-25
生物学课堂教学审美化是以教学美育心理规律为指导,将所有的教育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美的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以美的法则来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邱鹏美 《学周刊C版》2023,(9):127-129
“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在寄宿制学校贯彻该模式,不仅能够同步发展学生的劳动和审美素养,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析寄宿制学校贯彻“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模式的育人价值,从依托校园劳动教育载体、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实施劳育美育教学迁移三个方面,论述“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的实施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9.
欧松林 《教育艺术》2006,(10):25-27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单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课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学论坛》2006,(12B):54-56
一、“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本研究的初衷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审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重视和加强美育,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与此极不和谐的是,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最被忽视的方面。根据成都市教育局的调研报告反映,本市一些学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美育、片面的美育(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