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他的《永州八记》被视为唐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字景山,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德宗贞元间进士,穆宗时召为国子司业,70岁时自请辞官归乡。善于写诗,长于近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大师关汉卿籍于何处,文学史上众说纷纭。一说是“大都人”,根据是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析津志》;一说是河北安国人,根据是《祁州志》;一说是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本于《元史类编》、《山西通志》、《蒲州志》、《解县志》。三家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我的看法,既然几处方志均有记载,大概总是“事出有因”吧,但要辨乎  相似文献   

5.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诗人少时就以文才出名,会写诗,会作画,又精通音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这首《杂诗》,语言通俗,意境优美,抒写了作者怀念故乡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6.
张巡籍贯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时,张巡血战睢阳,力抗叛军,以身殉国。新、旧《唐书》皆有传,历代诗文也有不少谈及他的生平、籍贯的。然而,说法不一,“邓州南阳说”“蒲州河东说”“睢阳说”莫衷一是。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并经实地考察证明,张巡祖籍在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地在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州),战死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因殉国时,身首支离,三地皆招魂而葬。  相似文献   

7.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此诗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少时就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历任大乐丞、司库参军、右拾遗、监察御史、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  相似文献   

8.
王维     
王维,字摩诘,山西省祁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一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他父亲名处廉“终于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旧唐书·王维传》)河东蒲州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县。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开元九年他二十一岁时中进士作大乐丞,后因给人舞黄狮子的事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三十四岁  相似文献   

9.
大凡读过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的,或者看过元杂剧《西厢记》剧本以及各地方戏《西厢记》演出的,都很欣赏“西厢记”故事所在的典型环境普救寺;凡是乘同蒲路火车南下经蒲州车站的,都有良机在车上远望普救寺的莺莺塔。“待月西厢下”的妙境就在这儿,“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名言佳句的产生,也在这儿。 普救寺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旧城东北约五、六里处西厢村,属于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寺建立于唐武则天时期(684—704)(王实甫《西厢记·楔子》:“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则天娘娘香火院”)。普救寺原名叫“西永清院”。改名的原因是:“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刘知远派郭威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城破,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引文见《中国名胜词典》)。普救寺寺址高兀,松柏满垣。寺曾经宋元明清修  相似文献   

10.
诗人逸事柳宗元(773-819)是唐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大书法家柳公权(778- 865)因任河东郡公,亦被称为柳河东。二人都擅长诗文,书法也称绝一时,但其命运不同。柳宗元屡遭黜罚谪降,柳公权官至太子太师, 二人并无往来。元和十一年(816 年),岭南节度使要筹建一方大鉴禅师碑以纪念禅宗南派创始人惠能和尚,特意请柳宗元撰文,柳公权挥毫,两个“柳河东”联手,遂成名碑,并传为佳话。其碑当年就立于广东韶关曹溪,北宋苏东坡称此碑“妙绝古今”,可惜后来失落,仅有拓本传世。  相似文献   

1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五年制小语第九册第9课,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第16课)是王维写的一首七绝。王维共有五兄弟,兄弟之间的情谊一直很深厚。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为古人在历法上称“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古时把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通称山东,并非单指今山东省一带。王维的家从他父亲开始,由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迁居于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在华  相似文献   

12.
原诗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③。欲穷千里目④,更上一层楼⑤。注释: 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角城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鹳(gu(?)n灌),鹤一类的水鸟。雀,一作“鹊”。  相似文献   

13.
今山西永济蒲州,因其水陆形势的重要,有唐一代备受重视,据史书记载,唐王朝曾于此置中都,其具体时间,各家所云不尽相同,试以所见文献,稍理其繁。 《归唐书·地理志》河中府:“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罢中都,依旧为蒲州……元年建卯月,又为中都。” 《新唐书·地理志》河中府:“开元八年置中都,为府,是年罢都,复为州。”  相似文献   

14.
古之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市。旧戏文中的西厢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隋唐至金元,蒲州属河中府,曾是北方重镇,历史上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设置过中央以下的各级行政机关(唐时曾两置中都.为封建皇帝驻(马毕)之地),官府多、官妓也不会少。元杂剧在晋南遗迹不少。永济境内现尚有一座元代戏楼,建于公元1322年元英宗二年。今读《西厢记》,发现有些方言原是蒲州话。我想:这是否意味着在晋南除平阳(今临汾)外,当年蒲州也曾是元杂剧经常演出的  相似文献   

15.
马嵬兵变逼死杨贵妃的后台是谁?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各类文学作品众说纷纭。而明代的《惊鸿记》和《混唐平西传》却认为是太子,即后来的肃宗。此二书虽系文学作品,立论是有依据的,主要依据就是肃宗与杨氏家族、玄宗早已结下的矛盾,实际上杨贵妃是玄宗和太子争权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正马丕瑶(1831~1895),字玉山,号莲溪,安阳县蒋村人,清代广东巡抚。"中原第一官宅"马氏庄园的主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山西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今山西运城)、辽州(今山西左权县)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任贵州按察使,接着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抚。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大文学家之一。青年时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唐顺宗(李诵)时,因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比较进步的政治集团,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从此,“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十年后,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死于柳州任上。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在永州,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寻觅山水之胜,寄情于自然之美,写了有名的《永州八记》(实际上是九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秋。  相似文献   

18.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19.
一、以"地名"命名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3.《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相似文献   

20.
清风明月夜半无人,长生殿前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虽是浅语低诉花前月下,但天上的比翼鸟听见了,地下的连理枝也知道了,于是,一段情爱成了千古绝唱。历史辗转了千年,那段情爱的绝唱随风而逝了,人们却真切地记住了以肥硕为美的杨玉环。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