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lt;荷花&;gt;一课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从荷花的形状和姿势两方面写了荷花的美.在写法上第二自然段是具体的描写,第三自然段为概括的描写.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两次对比、先分后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体会这两个自然段的语言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2.
《毕升》是一篇通过介绍活字印刷术及其对后代书籍印刷产生深远影响,使人们认识毕升的知识性课文。全文只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毕升是我国宋代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点了题,又展示了全文中心。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活字印刷术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和延伸。第四自然段指出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教学这篇阅读课文,要围绕自然段的训练这一点,按“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认知自然段中心;2.细读课文,指导学生部分探究,联系上下文,理顺句间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  相似文献   

3.
小窗     
此文前半部分用“坐享其成”反衬后半部分“亲自动手”——巧于安排材料。还须锦上添花的是:第一,转折要自然一点。第四自然段先宜说“随遇而安”的话,将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放到第五自然段后面去。第二,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应改为“要用心去扮靓它”——不仅强调“用心感受”,而且凸显“自力更生”。  相似文献   

4.
九五年高考语文第三题、第四题是现代文阅读,较以前的阅读考查简单,阅读起来容易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第三题是说明文阅读。全文五百余字,分为四个自然段。结构上,第一自然段是总说,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分说,第四自然段照应第一自然段,总结  相似文献   

5.
一、弄清句和句的联系,读懂一个自然段每篇课文是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从理解一个个自然段入手。只要我们弄清楚了一个个自然段里句与句的联系,抓住所要表达的中心,就能理解它的内容。1.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1)总分关系,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索溪山谷的“野”》第二自然段。(2)主从关系,如人教版第十册《飞夺沪定桥》第三大段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是主句。(3)因果关系,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第四自然段。概括这类自然段的段意,只须抓住结果即可。2.无中心句自然段的三种情况。(1)几句话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6.
《周总理的睡衣》是一篇看图学文.凭借画面学课文,通过学习,知道图文讲的是什么,图文告诉我们些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课后思考练习中的三个问题紧连着课文的这三段内容.教学重点在第一、三自然段,难点是“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为什么特别引人注目”这个问题.为了落实本课教学任务,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去组织教学.1、充分发挥图的作用.学习课文前,在进行简要的准备性谈话之后,凭借画面,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可安排五次看图.第一次看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说一说;画面上都有谁?还有什么?画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次看图,要在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说出“邓奶奶”、“护土”、“针线包”这几部分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第三次仔细看图,说一说邓奶奶在干什么?她做得怎样?(引出第一自然段,再学习课文).第四次认真看图,回答:邓奶奶、护士面前有什么?读第三自然段,看课文中的哪几句话是画中的内容?(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五次看图,把整幅画的内容连起来看,边看边总结全文.理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周总结为什么总是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五次看图,每次的目的、要求都不相同,如果与学文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7.
潘巧珍 《云南教育》2005,(28):25-26
教材简析:《看菊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全文共四段,第一自然段讲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看菊花;第二自然段讲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人们舍不得离去;第三自然段讲大家喜爱菊花的原因;第四自然段讲听了爸爸的话,  相似文献   

8.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9.
《蓝树叶》是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了在一堂美术课上,李丽向同位的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全文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李丽正要画树叶,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第二自然段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她还没有画完呢;第三、四自然段写李丽再次借绿铅笔,林园园要求她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还皱眉头,李丽没有接她的绿铅笔;第五自然段写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画了树叶,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本课教学重点是训练朗读,理解内容,并能分角色朗读。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建议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  相似文献   

10.
小语大纲对三年级段的训练提出明确要求:第五册要求学生“了解一篇课文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整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第六册段的训练重点是:“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所有这些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是凭借教材,依赖教材来进行的。训练的因素蕴含于一篇篇的课文之中。例如第五册《翠鸟》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教学这一段时,要通过让学生分析了解句子的意思,渗透连句成段的阅读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篇章按照“大纲”规定,小学毕业班语文的基础训练应“以篇章结构、练习写作为重点.”现以五年制第十册为例,谈谈如何突出这个重点.1.理解自然段的意义,复习时要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五年制第十册让学生理解联句成段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总分关系,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两种,即先总说后分说和先分说后总说.段的中心句或在段首,如《马》的第一自然段;或在段末,如《为人民服务》的第二自然段.(2)并列关系.有的自然段,在写景、状物或描绘人物时,常采用并列展开的形式联句成段.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第二自然段.(3)顺承关系.自然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连接起来的,如《詹天佑》第六自然段.(4)递进关系.自然段中句子的意思逐层深入.如《为人民服务》第三自然段.(5)转折关系.后边句子的意思不是顺着前边句子的意思说下来的,而是转换为另一个意思了.如《中条山的风》第一自然段.(6)因果关系.句子中有的说明理由,有的说明结果.如《詹天佑》第三自然段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荷花》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了公园里荷花的美景和作者感受美景的真情,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景情相融景更美的活的画面。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注意通过画面和语言文字,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荷花》全文有5个自然段,教学可分3个意义段来进行。第一段写公园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第二段(2、3自然段)写荷花的美丽。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段(4、5自然段)写作者仿佛变成荷花时产生的幻景。这是课文教学的难点。《荷花》的图画表  相似文献   

13.
“学习理解自然段的内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西城区教研中心宋淑慧“学习理解自然段的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的第3个训练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安排了3个训练点:“结合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难句”;“分清主次,找出段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理解段的内容”。这个训练...  相似文献   

14.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小学语文第六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了白求恩大夫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结合三年级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时,除了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加强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特别是适宜本段的“自然段归并法”,也就是先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再把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合并在一  相似文献   

15.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由三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的看图学文。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五自然段重点写了黄山的四块奇石,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作者根据岩石的形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岩石写得形象逼真有趣。其构段方式却有所不同: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  相似文献   

16.
至今思项羽     
编者推荐:此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至七自然段有四个“转折”,前三个语境义相同,但第四个语境义不同。前三个为第四个过渡,第四个为全文立骨。第四个“转折”后的话,为第五自然中的“欣慰”明示隐含信息。为看凸显最后自然段中的“仁”字,倒数第三自然段中的“遗憾哪”宜删除,倒数第四自然段中的“民当生矣”宜展开写。  相似文献   

17.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其组织结构,一般认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从感觉角度总括了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的三幅图景——全景图,山景图,水景图。第三部分为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8.
一、读句子看联系识规律从读句入手,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懂,这是段的训练起步,要扎实打好基础。如(翠鸟)第一自然段,以“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为总起句,分述了翠鸟头部、背部、腹部的颜色。学习这一段,让学生理解第一句是第一层,总的叙述:翠鸟颜色非常鲜艳;第二、三、四句是第二层,具体叙述了翠鸟颜色的鲜艳。这种段的结构形式为“总分”式。学习后让学生以这种段式结构写《燕子》,可以从燕子的颜色、样子两方面围绕中心句来写。二、读段落循规律促仿写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从段式结构入手,抓住段的结构,把读段、写段训练紧密结合。读段中授以学生段式中所蕴含的易学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段式结构对应仿写。由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并举。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的“树木长叶,  相似文献   

19.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段”的训练的起步阶段。基于本文在阅读训练重点方面所处的位置,“学习读懂自然段的读书方法”便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如何扎实起步,使学生获得方法,搞好段的训练呢?当学生经过全文初探,初步了解了内容,弄清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后,出示问题:“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以第3自然段“夏季的景色”教学为例,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读懂自然段意思的方法”的学习过程。1.品词析句,是…  相似文献   

20.
“段”从内涵上讲,是文章根据内容划分的部分;从类别上讲,分“自然段”和“结构段”。中年级段的训练分两个层次:自然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结构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对自然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中年级前阶段的训练重点;对结构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中年级后阶段的训练重点。中年级对段的训练若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段的阅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高年级进行篇的训练,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义务教材第五册明确提出了“读懂每个自然段”和“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这一要求明确告诉我们,自然段的训练从第五册已经开始,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阅读和最初的作文教学时,要抓住自然段这一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段的起步训练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