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011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的人文记忆,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典型,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它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根源,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曲艺、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是民族历史的积淀,被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潮。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呈现"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特点,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也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有民族有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制定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无形文化遗产又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的记忆,属于传统的民间文化。2011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所指的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活着的文化记忆,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的上述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进程中风土人情的体现,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结晶,它凝聚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审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断层。由此,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应用现代声像技术开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希望为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不可抗拒的巨大冲击,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易衰退性特征明显,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整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相当广泛,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它包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作了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手工技艺、风俗习惯等,内涵丰富,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凌艳明 《中国出版》2022,(S1):221-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戏剧昆曲、京剧、皮影,传统技艺蜡染、制扇、风筝,不仅具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传承中亦生发了许多美好的传说,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深厚情感,都为文学性地表达非遗、传承非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博物馆》2009,(3):109-109
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开展。该展旨在展示海南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的、具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既是海南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重要的文化资源,其突出特点是传承性、民众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在形式设计中,运用了大量艺术场景,  相似文献   

14.
《北京档案》2006,(8):44-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周林兴、苏君华在2006年第3期《山西档案》上撰文指出,与传统公共档案馆仅仅强调保护“自然和人  相似文献   

15.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中,始终都处于劣势的地位,其生存的基础和空间被不断地“抽空”或“挤压”,其生存条件越来越艰难,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形势则十分严峻,如何加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阐释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础上,探讨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为此类档案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传播先进文化职责的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明确图书馆的保护职能,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管理,科学、客观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2010,(4):1-7,157
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人为本,注意城市化发展中,对与人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延续可能带来的各种障碍危害的消除和有利其发展机制的修复弘扬,关注其在城市的变迁中合理变异带来的传统重构或创造。首先要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萌发,依赖于特定文化生态的滋养,然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的文化生态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破坏。所以,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对其生存的前提,文化生态进行适度的修复和营构。其次,要把握和引导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失去了民众日常生活化嗜好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能再为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就必将失去其遗产的活态性和生存基础,沦落为历史"遗存"而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所以,当代如何把握和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又是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的一个重要话题。最后,要科学面对合理变异中的传统创造。进入城市化的轨道后,文化生态不同了,载体和受众体民众也发生变化,加上历史长河的流淌,时空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必然发生变异。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面对城市时代,社会变迁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变异形成的传统创造——遗产的次生态、衍生态形式——至少与不折不扣的原型已有改变的形态。关键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性的关照: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现代技术的参与,现代的展示手段,现代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应该加以发扬的。如此,让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和传播,传统和现代和谐共荣,建设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具体内容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如大禹治水传说、嫦娥的传说等;传统表演艺术,如舞狮、高跷、山歌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如泼水节、婚丧嫁娶等传统礼俗;传统手工艺技能,如剪纸、泥塑、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等等.  相似文献   

20.
沙爱华 《湖南档案》2013,(12):32-33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也不断的深化。根据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可见的,如历史建筑、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