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诗史特征是梅村体的首要特征。比较全面地结合吴伟业文学观点,指出他所认识的“诗史”包含“诗与史通”、“史外传心之史”两层含义,在创作实践中分别表现为“事俱征实”和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相似文献   

2.
"梅村体"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村体”可以说是一个术语,至含未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界定,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家提出自己看法时都缺少充足的根据。对吴伟业本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他的七古长篇叙事诗;对其他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类似吴伟业风格的七古长篇叙事诗。这种理解应该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3.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他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在这些诗作中,以时事为题材的诗篇历来最为人所称道,有史诗之称.吴伟业的同乡晚辈徐元润在为顾师轼编写的《梅村年谱》所作的序中说:“吾乡梅村先生之诗,亦世之所谓诗史也.”意思是说,吴伟业的诗被誉为史诗,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的.徐元润的说法并非谀词,而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清一代,不少  相似文献   

4.
今人所论“梅村体”已不在少数,但多仅偏重某一方面。通过较为全面地论述吴伟业七言歌行对唐人歌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突出“梅村体”的特色及其杰出贡献,并进而说明吴伟业在清代诗坛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5.
陈霞 《语文知识》2006,(11):40-41
《追悼》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为悼念亡妻而作,《哭聪娘》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悼念其妾新亡而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悼亡诗,却因诗人文学主张不同而各具特色:吴伟业创建“梅村体”,他的诗情藏于景.景因情活,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处处流露真情:  相似文献   

6.
《鹿樵纪闻》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常常要用到的一部重要的野史。这部野史的作者,长期以来,普遍都认为是吴伟业。因为其序言末尾署名为“娄东梅村野史”,娄东是太仓州的别称,梅村是吴伟业的号,那么,太仓州之梅村者,不会是别人,当然是吴伟业了。再有,书名也透露出这一点。据《镇洋县志》记载,吴伟业在太仓有一别墅,名曰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病逝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对于吴梅村“圆石”立墓之举,前辈学者颇多议论评说,但对吴梅村墓前所立之“圆石”究竟为何物,或未加详查,或略有误解。文章主要对诗人吴梅村死后以“圆石”立墓这一事迹进行初步地辨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李学颖先生校辑整理的《吴梅村全集》和叶君远先生的《吴梅村佚诗辑考》、《吴伟业佚文辑考》,尽了很大的努力搜辑吴氏佚作,但仍有遗珠之憾。现将从别集、总集、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序2篇、书信2通、诗4首,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9.
梅村体     
<正>"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  相似文献   

10.
施祖毓新著<吴梅村钩沉>以严肃细致的考辨,矫正了文学史研究中对吴伟业及其诗文的"误读",揭示了在明清鼎革所造成的历史困境中,一批和吴伟业有类似处境的文人的其实心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1.
吴伟业的一生作品颇丰,在当时独步文坛.但其仅有的三年的"仕清"行为却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本文拟从吴伟业隐居梅村别业近十年所做的部分作品中找寻他痛之所在,根源在于有负崇祯帝的一番栽培.  相似文献   

12.
"江左三大家"出处不同,吴梅村由遗选而失路成贰臣,"失身"愧恧,是其难以排遣之真正哀苦心病。其诗称"梅村体",通常特指其长篇歌行。怎样解读吴氏寄之于诗的"用心",当是辨认"梅村体"之要捩。其诗"篇无虚咏","指事传辞,兴亡具备",即"诗史"品格。入清后,"梅村体"哀婉之情益浓重,而悲慨气韵渐见衰飒。情多于事,锋锐钝化,议论胆缩,"史"识必亦淡散。言"梅村体"必于深情之外言及丽藻。情不浓深,"诗史"易成史论,失却诗之特性;若褪去藻采之丽,则必徒成少陵诗史之仿效,不成其为"梅村体",从而也难从元、白"长庆体"中分离,自成面目。丽词藻采是梅村歌行的形态标识。藻丽之色,原基于吴氏早年即擅长艳体,系晚明世家子弟的才子气表现。"梅村体"的"凄丽苍凉",实不止仅存见其歌行,同样体现于如《赠寇白门》等近体诗作中。"梅村体"应是吴伟业诗作整体构架而成。  相似文献   

13.
吴伟业是清初诗坛上的一颗明星,他的诗继承了初唐四杰和白居易的优良传统,在艺术上显出若干特色,影响很大。袁枚评他的诗时有云:“生逢天宝乱离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吴儿心木石,也应一读一缠绵,”指出他生当乱离,气多慷慨,诗法香山,妙语缠绵,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可是由于他曾一度被迫仕清,未能保持晚节,持论者本着“人品重于诗品”的衡量标准,对他的诗不予足够重视;某些文学史著作,仅将他和钱谦益并提。更有甚者则苛刻挑剔,指精华为糟粕。例如徐世昌评《园园曲》、《楚两生行》等篇,以为“皆志在以诗为史。而事实舛误,及俗调浮词,亦所不免,后来摹拟成派,往往无病而呻,令人齿冷,甚至以委卷见闻,形诸宫掖,谰言自喜,雅道荡然,则非梅村所及料也。”《园园曲》感情充沛,词采绚丽,用典恰当,音调  相似文献   

14.
吴伟业论     
“妙年词赋黄门亚,复社云间孰继声?一自鼎湖龙去后,兴亡凄绝庾兰成”。同治年间诗人朱彭年这首诗,认为吴伟业诗继承了明末陈子龙的“唐音”,全部诗作的核心是慨叹兴亡,本人政治品格等于由南入北的庾信,虽仕新朝,不忘故主。乾隆年间诗人洪亮吉则比之为息夫人,为江总,意思差不多,既指责他有亏大节,又同情他不忘故主,同时肯定他才华艳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明崇祯四年(1631) 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迁东宫侍读,南京国子监司业,转左庶子。南明宏光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钺不合,辞官归里。南明亡,乡居十余年,绝意仕进。顺治九年(1625) ,两江总督马国柱疏荐,诏令至京。侍郎孙承泽、大  相似文献   

15.
论吴伟业的戏曲创作--兼评案头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伟业的三部戏曲是他在顺治初期选择继续“隐居”或“仕清”的情况下写成的,它们是梅村体诗风格的延伸与拓展,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是其鲜明特征,反映了他极其矛盾的思想感情。他创作戏曲,借鉴了别人成果,也融入了他自己对戏曲乃至学的认识。同他的诗词一样,他的戏曲曲辞雅化,也是抒写性情的案头学作品,可以说是清初众多案头戏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吴梅村的诗歌在清代已有“诗史”之称.靳荣藩的《吴诗集览》作为最早的吴梅村诗歌笺注本,对吴梅村“诗史”的理解颇有代表性.《吴诗集览》沿袭《本事诗》中的“诗史”观念,详证梅村诗中的史实.《吴诗集览》征引的材料仅限于《明史》及《御撰资治通鉴三编》,使梅村的“诗史”精神打上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另外《吴诗集览》忽视了吴梅村“诗史”观念中对士人心态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与历代其它诗话相比,吴伟业的《梅村诗话》有其显著特色。出于某种顾虑,作者在创作《诗话》的过程中对所品评的诗人进行了严格筛选,确定了十二人,同时通过对他们的事迹和诗歌创作情况的介绍,表达和寄托了作者的某些意愿。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词名家中,老舍特别偏爱南宋的陆游和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吴梅村诗歌抒发的故国哀思、亡国痛楚,使身处军阀混战和抗战硝烟中的老舍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契合;以诗为史、“意与境浑”的“梅村体”七言歌行,深得老舍的赏识,为老舍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其小说写景布境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吴伟业是明清之际重要的一代文人,其独特的人生履历和诗词成就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他的诗,详细地、有特点地描述了那个朝代变换、风云突变的时期,具有补足正史的作用,故有“诗史”之称,但是吴伟业的词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以《全清词·顺康卷》为蓝本,简析吴伟业的词,从前后分期和题材划分的角度来探讨吴伟业在词上去的的成就,希望引起学术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贾吟春 《现代语文》2009,(10):60-60
吴梅村的《圆圆曲》历来为人传诵,但也多被认为是讥讽吴三桂为陈圆圆不顾民族气节与利益,背叛明王朝而导致国破家亡、“全家白骨成灰土”的无耻行径的。诗中亦确有多处显示诗人这种倾向:“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更有一句诗揭示吴三桂的欲盖弥彰:“红颜流落非吾恋”,显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