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弼籍贯应属魏代兖州部山阳郡高平县制,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淮安之山阳国,起于东汉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刘秀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其治理山阳达17年之久,后因大运河而著名。焦作山阳城为西周初年蔡叔度监督武庚、战国时魏邑、秦代嫪毐为长信侯、西汉河内郡山阳县、东汉汉献帝皇子刘懿为山阳王时的城池。战国时山阳城为魏邑经济中心,有上海博物馆所存"山阳钅斤布"为证。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南之山阳浊鹿城是汉献帝刘协40岁后在此度过余生之地。河内山阳县嵇公故居位于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嵇康诗中所言之"北山",应该是位于其西北方向辉县薄壁镇境内的白鹿山脉。向秀《思旧赋》中所云"经山阳之旧居",乾隆《七贤咏》所咏"土阜惟见横岹峣",均为咏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的嵇公故居地。  相似文献   

2.
序《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但阳城究竟在何地,历来说法不一。西汉析秦三十六郡为八十三郡、十三国,郡县建置变化很大。时颍川、汝南二郡同时设阳城县。哪个阳城是陈胜乡里,司、班笔下不明。到了唐代,著名学者司马贞依照韦昭的陈胜乡里阳城“属颍川”之说,又参阅《汉书·地理志》,断定阳城在隋前属汝南,隋代  相似文献   

3.
王东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2):44-48,66
"嵇康山阳故居在哪儿"是大家争论和关注的焦点。笔者在之前《嵇康山阳故居考》的基础上不断查找、探访,获得了更翔实、准确的依据。嵇康山阳故居的大致位置在辉县吴村镇鲁(方言读luo)庄西北、山阳村西南山阳故城即邓城(一名清阳城,亦称浊鹿城)东北侧。  相似文献   

4.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5,(5):F0003-F0004
①②敦煌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县西70公里的戈壁荒滩上,周边人迹罕至,赤地千里。因地处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曾为中原王朝权势范围之边缘,古“丝绸之路”南道起点。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曾令其名声大噪。阳关遗址在一高阜处,便于远眺,附近低洼处有水源。关城今已无存,仅立一碑,以作标示。其北之墩墩山,尚存汉代烽燧一座,墩台建筑材料由本地所产胶泥、芦苇逐层叠砌而成,历两千年风尘,其貌无改。图为墩墩山烽燧近景①及远景②。③蓟县古渔阳城在今天津蓟县城。战国燕始置渔阳郡,原设治于今北…  相似文献   

5.
古历阳城在西汉文帝时因地震而成湖。这湖叫历湖或历阳湖,后误称麻湖。历湖在唐宋时是游胜之地,在战争时是御敌的天然屏障,有调节水旱之功用。至明代,因吏目开田泄水而成为圩,历湖也就消失了。由此引发这一带水系的变化。古历阳城可能是战国时楚国的古城。本文对历湖与古历阳城作了详细的考察与探讨,推断得出结论:古历阳城深埋于地下。  相似文献   

6.
“陈胜者,阳城人也”,课文注释“=[阳城]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陈胜条与此注相同,《辞海》阳城条“县名,周为颖邑,战国初属郑,名阳城。秦始置县,汉因之。唐万岁登封元年改告成县,五代后周废为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即阳城人。故城在今登封县东南。”课文注释、《辞海》、《辞源》都认为陈胜的家乡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这些解释都很有权威,但却经不起推敲。陈胜起义前利用楚人尚鬼风俗做准备,起义时打着楚人怜爱的项燕的旗号,起义后又以“张楚”为号,可见陈胜是楚人。陈胜为王后,从前一起佣耕的故人见到陈胜的殿屋帷帐时,…  相似文献   

7.
关于东晋时期山阳郡之置,由于史料记载的多元性与矛盾性,学界对其认识存有争议。通过对《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与《永初山川古今记》及其他相关历史文献的比勘分析,可对山阳这一政区的析置变迁做一大致复原:山阳于东晋元帝侨置兖州之时修筑为城,起初作为江、淮守备防线的一环,后亦充作东晋北伐的东线据点,因而长期保持军戍的状态。在义熙九年政局渐稳之时,于土断中置为郡县,割予实土,从此具备了安置、招诱侨流的作用。山阳之置,历经东晋限江自保、权臣北伐、土断侨流等重要历史节点,是东晋政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郡的起源是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以往的研究大都是讨论“郡这个字”的来源,而不是讨论“郡这种制度”的来源。我认为县的地位的下降及其军事职能的丧失,是郡这种制度或说是郡县制产生的内在动因。战国中前期,郡的性质应该是一种军区,进入战国后期,郡的职能逐渐由军事向行政、司法等方面扩展,军区性质的郡也就逐渐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政区性质的郡。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魏山阳人王弼又是玄学的创始人和大师之一,可是,他的里籍众说纷纭。笔者对王弱里籍作了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考察。王弼里籍,根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记载;“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名”。这里没说山阳是郡,是县,  相似文献   

10.
九原郡(后改为五原郡)从战国时设立至整个秦汉时期始终处在北边军事重镇的战略中心地位。九原郡见证了汉、匈两族互相征伐以及汉王朝和匈奴、鲜卑的兴盛以及秦、汉朝代的更替、嬗变。随着汉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加深,其功能也由防御向和平、和亲、边贸等多极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赵国何时灭     
战国时的赵国何时被灭,这个历史上已有定论的问题在现行高中课本中却又成了“问题。”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一句。课本注释为:“公元前二二九年,秦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邯郸为郡”就是指秦灭赵,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课文对“南阳”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郡名,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南阳郡是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的,治所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襄阳县是西汉时设置的,在两汉时期均属于荆  相似文献   

13.
百科快餐     
“一字千金”的由来战国末年,吕不韦在秦国执政时,特意组织其手下的门客编写了一部叫《吕氏春秋》的书,此书编成后,吕不韦让人把它挂在成阳城门上,向人  相似文献   

14.
<正> 赣州地区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灭楚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地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豫章郡领十八县,其中赣县(今赣县、兴国地)、于都(今于都、会昌、安远、寻乌、瑞金、石城、宁都地),南野(今大余、南康、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地)三县为今赣州地区属地。西汉末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后汉复改名豫  相似文献   

15.
商丘古城发展研究——兼析明代商丘城市的历史地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演替和明代城市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西周宋国都城为内外城布局,内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为宫殿区,西城为作坊区和居民区。汉代梁国睢阳城大致沿袭西周战国宋国城之旧,北魏时期睢阳城有故城和今城之分。故城(秦汉睢阳城),唐代为宋州城之“南城”,宋代位于应天府郭城中,明睢阳旧城南面,弘治中沦于水。明睢阳旧城与考古之睢阳城非一城,应为在考古之睢阳城基础上向北推移一里左右之城。考古之睢阳城,即金元睢阳城,当为唐宋州城中“北二城”之一城,可追溯到北魏之今城。明睢阳旧城功能齐全,弘治十五年黄河水患损毁旧城全部建筑,迫于城北高地另筑新城(今商丘古城)。新城的修筑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嘉靖三十七年才将商丘城池修缮完毕,才初步奠定今商丘古城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景观。  相似文献   

16.
佚名 《高中生》2011,(16):48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36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13个州,刺史掌管—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太尉:秦至汉时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相似文献   

17.
古城寻阳     
寻阳城是我国古城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名闻遐迩。 寻阳城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北依浩瀚长江,南傍秀丽庐山,东接鄱阳湖泊,“襟江带湖”衔接“吴头楚尾’,雄居三省之要冲。寻阳城历称柴桑、寻阳、江州、湓城,千百年来沿革几经变更,治所亦有过几次迁徒。《晋书》载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历经宋、齐、梁、陈,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因水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7,(Z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年十八,为郡督邮。时郡内李朔等各拥部曲,害于平民,太守使宠纠焉。朔等请罪,不复抄略。守高平令,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秽受取,干乱吏政。宠因其来在传舍,率吏卒出收之,诘责所犯,即日考竟,遂弃官归。太祖临兖州,辟为从事。及为大将军,辟署西曹属,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  相似文献   

19.
巴蜀地区,主要是指东汉时益州的巴、蜀、广汉、越(?),犍为五郡,及广汉、犍为、蜀郡三属国。自战国以来,巴蜀地区就号称天府之国。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巴蜀有一百十七万五千余户,五百二十二万四千余人,是全国少有的富庶之区。 东汉桓灵二帝时,政治极端腐败,天下户口减半,但154年(桓帝永兴二年),巴郡却  相似文献   

20.
战国楚汉中在汉水中游,秦南郑在汉水上游,秦先取南郑,后取蜀巴,后取楚汉中,秦胜楚后置汉中郡,汉中、南郑合而为一,仍称汉中。后人多以秦汉中郡误为楚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