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有机实验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一、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正一、从直观教学手段中形成化学概念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发现很多基本概念特别是微观世界,摸不到,看不见,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看得真切,印象深刻,易于记忆.比如在教学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时,教师演示实验:(1)加热试管中的水至沸腾;(2)在研钵中研磨硫酸铜晶体;(3)在试管中加热硫酸铜晶体;(4)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  相似文献   

3.
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借助手持技术的数字化实验手段证实了“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排出的气体中氧气浓度仅为28.7%左右.结合氧气性质的实验,探讨并确认了“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后25秒左右才是排水法收集氧气最适宜的时机.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理解温度和时间对恒重实验条件的影响,探讨了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中的恒重实验条件.探究得出,恒重坩埚时,可用酒精灯代替酒精喷灯加热,但不可加热时间过长,6 min左右为宜,以防止积碳.沙浴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关键影响因素,适宜的沙浴温度应为280℃<T≤300℃.加热过程中坩埚必须加盖,否则将导致加热温度降低约20℃.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实验手段,对CuSO4和NaOH混合液加热没有变黑而是变绿进行了探究,从浓度和酸碱度方面对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对提高实验成功率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级中学科教书《化学》第二册第12页铵盐受热分解演示实验的要点是: 1.实验操作: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加热. 2.实验现象:加热后不久,在试管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合理选择实验用品(仪器和药品)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前提.要正确选择实验用品,首先必须明确实验仪器的用途,包括仪器的常规使用方法和特殊使用方法.1.能加热的仪器(1)试管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  相似文献   

8.
通电加热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加热手段,它是在食品物料两端直接通入电流时物料自身产生热量的加热方法,在食品的加热杀菌和解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快餐加工中,通电加热可用于豆浆、酱、调味汁的加热、果蔬的烫漂、菜品和糕点加工以及冷冻原料的解冻,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1 实验(实验时的室温为9℃) 实验1:将SO2通入品红溶液至品红褪色,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至无色溶液刚好变红.放置一段时间(冷却)后红色自动消失,再加热至刚好变红,放置一段时间后红色又自动消失.若将褪色的品红溶液持续加热较长的时间,则品红的红色不会在冷却后再褪色.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制氧气是九年级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分别探究了用加热高锰酸钾法制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的产率,得出前者实验的氧气产率高于后者.介绍了从实验探究引发思考的三个问题,与一线教师交流.  相似文献   

11.
民以食为天.人们生活离不开厨房,而食物的烹饪离不开加热.加热的方法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有怎样节约能量、节省家庭开支的问题,下面用两个简单的加热实验来分析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微波现场热再生传热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沥青路面微波热再生过程的温度分布规律,根据非稳态导热理论建立了加热区域内的二维传热模型,将加热区域外沥青料简化成4个半无限大固体分别建立了一维传热模型.通过加热水负载实验求解了加热沥青料的辐射电场强度.理论推导出了传热边界条件数学模型,并提出了采用实验数据拟合反求边界条件的方法.通过加热实验测出了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并拟合出温度场分布,利用Matlab中的偏微分工具箱对传热模型仿真求解,求得的温度场分布和实验结果相当吻合.研究结果证实了该传热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直接计算沥青路面热再生过程中的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课本中有一个绝缘体变导体的演示实验,把玻璃加热到红炽热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但是利用课本上的装置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问题有:①要用酒精灯加热灯芯很久才使电路导通,这样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②加热时,教师一个人很难操纵整个实验装置.为此,我们自制了简单的玻璃变导体演示器,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1.实验前是否要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为什么? 答:是.因为点燃或加热混有空气或氧气的一氧化碳混合气可能有爆炸的危险,因此实验前必须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2.实验开始时,刚向玻璃管内通入一氧化碳,能不能立即就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移IJ掺请设计实验,证明三氧化二铁能加快氯酸钾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1)验证加热Kclos时放出o:的情况,(2)验证加热Fez0,是否有0:放出,(3)加热两者混合物,观察Kcl0,放出0:的情况. 在此要注意的是:描述现象时语言的表达要准确,而且现象和结论要一致. 首先要看清题意:本题是要证明Fe2(),能加快氯酸钾分解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次要能看出命题的暗示:题目已给出三个实验步骤.暗示要设计三步实验. ★答案★★:(1)加热Kcl0,,并检验是否有0:放出 反应所需温度较高,有0:放出 (2)加热Fe20。,并检验是否有0z放出加热后,没有0:放出 (3)加热KclO,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化学实践,同时用实验来认识和巩固课本的一种化学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更多的是"物质性质的实验",它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而得出物质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和突出实验现象,使实验现象在分析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关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已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但在反应中需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加热时间.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做这个实验,而是用视频或动画课件代替该实验,从而降低了原有实验的说服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人教版必修1中采用坩埚加热(装置如图1所示),而鲁科版则采用在石棉网上加热(装置如图2所示),两种方法均有许多缺点.用坩埚装置可视性差,实验之后附在坩埚底部的黑色物质较多,难于清洗;若在石棉网上加热,实验时间长,表面黑色物质附着多,燃烧刚完成时很难看到淡黄色固体.  相似文献   

18.
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苏教版教材中对本实验的设计为:“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按此方式进行的实验,通常只能看到石棉网中间一滩黑色的液体,液体周围有一点白色或不明显的淡黄色物质出现,很难观察到明显的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而且加热熔化所需时间较长.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许多教师对此反应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9.
第1招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中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 思考题:①把一壶水从30℃加热到100℃和把半壶水从30℃加热到100℃,哪种情况需要吸收的热量多?②把一壶水从30℃加热到100℃和把一壶水从30℃加热到80℃,哪种情况吸收的热量多?由生活经验和实验知:第①题:加热的都是水;温度都升高了70℃:当然质量越大的吸收的热量越多.第②题:加热的都是  相似文献   

20.
胆矾结晶水的测定在大学本科无机化学实验中属于基础实验,通常采用沙浴进行加热.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经常出现故障,所以成功率偏低,而且耗时长.目前马弗炉已经成为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本论文选择用马弗炉进行加热.并对两种方法从恒重时间及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了马弗炉设定值290℃为最佳脱水温度,对于空坩埚的最短恒重时间为16min,对于水合硫酸铜的脱水恒重时间为30min,马弗炉整个实验过程比沙浴加热节约时间和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