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记者的是是非非听得够多了:从"欺骗暗访"到"窦唯大闹报社",从"美女记者"到"跪地采访",似乎处在新闻事件发生最前沿的记者们一不小心便反客为主成了新闻的主角,情愿或不情愿地在新闻里"客串"了一把。而招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或千夫所指、或赞扬有加,或横眉冷对、或感恩戴德。似乎向来崇尚客观、公正、平衡的记者们也在两个极端的摇摆中找不到平衡所在。记者角色错位的利弊暂且不论,但这至少给记者们创造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站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到天津修改关于晚报的硕士论文,接站的好友一见面就建议:“你一定去《今晚报》的‘夜间记者站’看看,那可是咱们天津人最喜欢的专栏。”又说了一件趣事:在一个雨夜,他妻子下了班赶到公共汽车站。末班车提前开走了。乘客们滞留在站台上怨声不断。妻子焦急之下想起今晚报的“夜间记者站”,便拨了电话诉苦。没想到几分钟后,“夜间记者站”便催促汽车队派来了一辆车,把冒雨等侯的乘客们一一送回了家。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拜访了今晚报新闻部的负责人和记者。这里20多位同志分为3组,轮流担任“夜间记者站”的值班任务,女同志从晚上5点到9点,男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  相似文献   

4.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5.
我对记者这一行业一直很向往。当我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听到、看到感人的报道,便会由衷地佩服被老百姓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他们的作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们心中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最新的信息。随着自己进入新闻单位从事档案工作,读的、看的、听的多了以后,便渐渐变换了看新闻的角度,开始用档案人的眼睛看新闻。  相似文献   

6.
记者这行当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于是乎,有些人千方百计欲牟取记者的席位,无缘遂愿的,搞个“特约”什么的也行,连“特约”也搞不上的,则干脆搞张印上“记者”的名片儿,堂而皇之地充任起记者来。鱼龙混杂的不是记者的记者漫天而飞,犹如行空的天马“自由驰骋”。到农村,去厂矿,甚至跑到机关,凭一张名片儿,拉广告,要赞助,吃请席,收礼品,弄得有人一见“名片儿”便心惊肉跳。鄙人有几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熟人,数日不见,便从怀中摸出了那印有“记者”字样  相似文献   

7.
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我随部队进入了南京市。由于形势迫切需要,党很快在这座新解放的城市出版了新华日报。我从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调到新华日报工作。那时候,整个报社编辑部里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采访部的记者们一清早便纷纷骑着自行车出发,到各个部门采访,傍晚回来,立即写稿,夜晚编辑部里经常灯火通明。记者们写的大都是新闻,稿子当晚送  相似文献   

8.
为美国福克斯新闻电视台工作的一名美国记者和一名新西兰摄影师在加沙被枪手绑架。为这两名记者开车的巴勒斯坦司机对安全官员说,他们的车8月14日晚上在加沙城内被枪手拦住,两名记者被绑架到另一辆车上。哈马斯政府谴责了这起绑架事件,并开始追查记者的下落。在过去两年里,有数名外国人在加沙被绑,最后都获释。目前巴勒斯坦警方正在寻找被绑的两名记者。BBC在加沙的记者说,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通常把绑架外国人当作和政府谈判的筹码。一般被绑者会很快得到安全释放。两名外国记者在加沙被枪手绑架  相似文献   

9.
海湾战争爆发,全球瞩目。各国新闻界争先恐后地进行报道,无异于开辟了“第二战场”。新闻界的老将新兵各逞才技,亡命一搏,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上实枪真刀的厮杀。美联社记者纳比拉·梅加利的特写《自称是伊拉克士兵的人接电话说:“到耶路撒冷再见吧!”》便透露出记者们的煞费苦心。 1月29日晚,伊拉克军队在遭到多国部队长达两周的猛烈轰炸、军事设施被严重破坏、人员装备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派出两个纵队约4000名士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出其不意地突破了多国部队在沙特与科威特边境的防线,占领了沙特的海港小镇海夫吉,并给  相似文献   

10.
A 国元首来 B 国访问,记者云集在 B 国机场等候,夜幕之中飞机降临,在森严的戒备之中,记者远远地看到几个人簇拥着一位身高、体型特征与来访者相仿的人匆匆地乘车而去。众记者慎重地相互核对了一下,认为准确无误,便分头回去发稿。不料第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委机关刊物《群众》杂志副总编辑杨六奇,在泗洪县芦沟乡等地搞调查时,坚持自己掏钱在食堂就餐。有一次,乡长考虑到乡政府食堂是包伙制,早上没订饭,便叫人到街上买点鱼肉做几个菜。老杨知道后,婉言谢绝了。老杨这一做法传开后,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记者到各单位采访  相似文献   

12.
在某地电视台工作的一位记者烟瘾很大,一次乘坐飞机出差时,烟瘾发作难以忍受,便躲到卫生间里去吞云吐雾,造成飞机监控系统报警,被机上工作人员“人赃”俱获,按规定要罚款500元。此记者便掏出记者证要人家放他一马,结果人家没理他那个茬儿——照罚不误。时下,有些记者把记者证当成了特权证,一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就掏出记者证,或以“曝光”相挟,或以记者身份谋私。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记者证不是特权证,它只能证明持证者的职业是记者。记者证也不是不能掏,外出采访适时亮出记者证,不仅可以证明采访…  相似文献   

13.
"封口费"是新闻界创造的一个最新的名词.处于消息蔽塞地区的某个企业出了人命关天(决不止一条人命)的事故,为了封锁消息,蒙蔽舆论,便向听到风声而纷至沓来的各媒体的记者们几千几万元地发放金钱以堵塞其口,这金钱便被称之为"封口费".  相似文献   

14.
儿时,云大是我欢乐的海洋。那时候,校园内到处是一排排低矮的白腊条树,每到夏天,树上会有许多的铁豆虫,据说吃了铁豆虫的母鸡特别能下蛋。于是吃完晚饭,小伙伴们便拿着手电筒和一个空玻璃瓶子,到固定的白腊条树下捉铁豆虫,东方红宿舍楼下每天晚上都会响起我们快乐的笑声。捉铁豆虫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人用手电筒照着,另一个人轻轻扒开白腊条树枝,迅速将已睡着的铁豆虫捉住,放到玻璃瓶里。铁豆虫捉完了,跑够了,玩累了,大家便带着各自的“战利品”回家,将已熟睡的母鸡们弄醒,看着他们将铁豆虫吃完,自己也就心满意足地睡去了。至于母鸡们到底肯不…  相似文献   

15.
早就听老时政记者们说过,一年一度的市“两会”是时政记者一年之中最辛苦的一个活儿,这次我可真是深有体会。 满满两大纸箱的行装在会前的几天就已准备妥当,大到传真机、打印机、电脑,小到稿纸、剪刀、曲别针,记者干活的家当,样样都得带齐。上会的那天,一大早我便与另一个年轻记者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沉甸甸的两大箱搬到了会场,可到那儿才发现,这两大纸箱的东西与晨报的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晨报把整个新闻平台都给搬了来,让众多同仁们目瞪口呆,由此,我似乎隐约嗅到了激战前夕的一丝火药味。 第一天,报到的日子。领…  相似文献   

16.
一说起新闻的结构,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倒金字塔,然而,倒金字塔结构在独霸新闻写作领域一百多年后,这种写作方式自20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为了能有所突破,也为了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报道方式,记者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终于说:"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再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别的材料了.""我想我们已经绞尽脑汁了,"<俄勒冈人报>的一位写作教练杰克·哈特(Jack Hart)告诉记者们,他说,"我们还没有给各种报道结构命名.我坚信,当你穿过一片树林的时候,如果你知道所有植物的名字,你就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很多作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往往已经写了一半,却还不能认识到他们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文章结构写作."不同于倒金字塔的结构有许许多多种类.下面是最常见的六种结构:  相似文献   

17.
突发新闻报道对于传统报业来说,自从广播电视的出现便已是辉煌不在.一方面,媒体业界的战场上,报业经营者与记者编辑们绞尽脑汁拼足气力,面对电子媒体的快捷也只有招架之力,难免望洋兴叹;另一方面,学院派的理论家们也半是宽慰半是无奈地指出,在当今的媒体生态之下,突发新闻已非报业的强项,与其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不如转而经营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  相似文献   

18.
王化云 《新闻记者》2003,(11):19-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报道引起国际报界的轰动。如今,正如记者预见的那样,日本和德国均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这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19.
一、从世界杯说到进行式报道炎炎夏日,从6月8日始至7月8日终的第14届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了多少人,醉倒了多少人,又累坏了多少人!真可谓“一球动世界”。除了那些驰骋绿茵场的足球运动员们、最累的当数世界各地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们了,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是最忙最累的参与者。一场比赛结束,运动员们可以休整几天,可记者们却一刻也不能停歇,他们必须不停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县站当记者数十年,想说一说其中的甘苦,以期同行们在研究新闻记者普遍规律中。找出县站(台)记者的规律来,在记者的共性中找出县站记者的个性来。一、人熟、地熟、情况熟,要避免熟视无堵。县站(台)记者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本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土特产品、历史沿革、名人轶事等,都十分清楚。这是县站(台)记者的最大优势,是任何大报、大台记者所望尘莫及的。熟人好采访。闲谈中便能了解到很多信息。对许多采访对象,县站记者不但认识,连他们的性格、喜好、特长,甚至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也都了解。采访起来,对方毫无拘束之感,容易在轻松的气氛中掏出心里话。但是,情况熟了,也容易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