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网融合是目前我国媒体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实现互联网、电信网与广电网之间的优势互补,为观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收看方式与更加多样的节目内容,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变革与转型.目前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中发展比较好的主要是IPTV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视频,本文结合三网融合社会大环境,从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创新方面对电视节目传播新载体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何芳 《编辑之友》2015,(12):75-79
T2O模式是电视媒体对"互联网+电视"模式的尝试,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节目内容的生产、互动与传播.这一模式探索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电视终端的内容传播到网上即时消费、线下实时体验的融合发展.通过内容生产方式的重构,将电视媒体、电商平台、实体产业和移动客户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价值链,有效地实现了电视媒体和网络电商平台的优势互补,更加适应当前的媒介环境的转变,也是电视节目制作寻求新突破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趋势明显,电视节目网络化传播便是一个鲜明的表现。网络化传播赋予了电视节目新的意义,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影响了电视作为媒介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生存形态。它在给电视媒体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对其本身产生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张涛 《今传媒》2010,18(10):110-111
2010年6月,国务院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敲定了三网融合试点最终方案,我国三网融合之路日渐清晰。面对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手机电视及IPTV的发展,电视媒体是否可以借助三网融合的机遇,利用三网融合下电视媒体所拥有的新传播模式进一步发展自己,是未来电视能否保持自身优势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5.
三网融合不仅改变了中国广电的原有生态环境,也使中国广电原有的结构布局面临许多挑战。全媒体互动电视、直接——交互融合的数字电视、互联网——数字电视、通信网——数字电视、新业态数字电视、物联网——数字电视将逐渐取代现有的传统电视节目传输模式,成为三网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变革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三网融合时代的电视也将改变人们对传统电视的认知习惯,发展出全新的电视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市场不断被细分,受众更加碎片化,人们不断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被迫向数字媒体转变,并且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快速融合,媒体融合时代已然到来。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单一、新媒体内容方面的匮乏,使得单打独斗的媒体运作方式已经很难自救,只有打破媒体间行业壁垒,实现优势资源的迅速整合,才能消解彼此所处的困境,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网台联动"模式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加快新老媒体融合的契机,令电视、网络与广告主真正实现了整合传播、共赢天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的逐渐增多,异军突起的互联网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三网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三网融合对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其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视频内容播出方式的变化、电视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优势、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等等.传统电视媒体面对这样一个大趋势的到来,该如何顺应需要,不断开创电视事业发展新局面,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推动电视传播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迎来了视觉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时代,原来的传统媒体也渐渐的迈向视听新媒体融合的发展中来,也就是说在新的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媒体发展是必需的趋势,传统的电视媒体就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寻找新的亮点来适应新的媒体发展,那么在电信网、广播网和互联网这几个网络的联合直接的带动了电视媒体和其他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样信息的传播渠道平台也发生变化,受众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广,这就直接的给每个形式的媒体带来的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仅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电视媒体概念的阐述及相互关系,从电视媒介本身的变革、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几方面论述了新数字媒体环境下,新数字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介的融合。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介本身的变革经历了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的转变;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变。其次,从电视节目形态的板块化、实时性、互动性、非专业化四个特征论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互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激烈的竞争是电视互动的催化剂。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比尔·盖茨曾经称,互联网势必取代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视主动与新媒体相融合,新媒体的互动传播特性被电视媒体普遍使用,互动正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信息传播的文体,不同的新闻载体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传统新闻是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进行传播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载体变得多样化,互联网传播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主要传播方式。以互联网为导向的移动设备的诞生,改变了传统新闻采写与传播的方式,开创了新闻采写的新媒体。本文就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王可 《声屏世界》2011,(6):58-59
在当前纷繁的市场环境中,地方台必须积极应对来自区域内报业媒体、互联网媒体、无线通信媒体、社会户外媒体等媒体的竞争和三网融合带来的压力,研究制定地方台发展战略,是当前及今后的战略选择。新闻采编是电视媒体的核心业务,本文就地方台电视节目采编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山布局之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媒体广告业将掀开新篇章。2010年初启动的三网融合正式带动我国电视媒体进入产业全面升级时期;与此同时,新兴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更深层次的融合与促进,不断推动着媒体传播的长远发展;高端传播渠道、新兴传播渠道与营销渠道下沉,则进一步强化了目标受众群精确定位并细分的需求。"媒介融合""内容  相似文献   

14.
邱正康 《东南传播》2012,(7):170-171
电视的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增大了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而网络增加了电视内容,也显得更有可观性和吸引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在电视节目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使得当今的受众拥有了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传统媒介的界限也渐渐模糊了。本文从技术媒体、社交媒体和盈利模式等角度,描述电视媒体与互联网正在进行的融合态势,并揭示移动视屏正在冲击电视节目在家庭观摩的传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看想看的一切,说想说的一切,将是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最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郑维东 《视听界》2010,(4):22-24
三网融合之趋势最近从政策层面再次得到确认并规划了方向和时间表,引发相关各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资本、技术、模式、方案等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三网整合只能算是媒介融合的推手,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技术呈现;媒介融合不只包含网络融合,还涉及终端融合、组织融合、政策融合、媒介形态融合等多个方面。其中媒体融合的最高阶段被认为是媒体形态的融合。本文尝试以互联网如何影响传统电视发展与转型为视角,讨论三网融合驱动下中国电视市场嬗变之特征。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媒介的龙头老大电视媒体也不得不接受挑战。随着三网融合的展开,我国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自媒体典型代表——微博,在2010年崭露头角。具有如此迅速发展速度的信息传播平  相似文献   

17.
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该如何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由传统的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网络自主制作模式的发展变化,通过对比,阐明了后者更加适合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原因;阐述了互联网、无线热点和移动终端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当前中国媒体传播方式的整合分析,进一步展望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传播方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纷繁的市场环境中,地方台必须积极应对来自区域内报业媒体、互联网媒体、无线通信媒体、社会户外媒体等媒体的竞争和三网融合带来的压力,研究制定地方台发展战略,是当前及今后的战略选择.新闻采编是电视媒体的核心业务,本文就地方台电视节目采编理念的转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三网融合既是媒介的融合,又是产业的融合。当前只有肃清各种行政弊端,变革传媒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地、全面地推进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对电视媒体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找寻当前中国电视传媒业经营模式的困境,并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是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当技术载体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时,新的媒体形式就会出现,例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都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新技术载体,他们都成为当时的新媒体,每一代新媒体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代表了所在时代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我们当前谈论的新媒体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无线通讯网、光纤传输网、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为载体,融合终端为展现形式的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