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成语是文人雅士对名言典故的高度概括,多用四字格,雅致凝练,一般用于书面语;而俗语是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俚俗,多用于口语中。在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议论、叙述、描写时多用成语,而人物对话里会选用俗语。有时,同一件事或同一个语意,往往成语是一种说法,俗语又是另一种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同义的成语与俗语。你能根据下列俗语写出同义的成语吗?1.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2.脑袋搬家——3.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儿——4.跳进黄河也洗不清——5.人心不足蛇吞象——6.鸡蛋碰石头——7.脱裤子放屁——8.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9.…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的比较固定的内容,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韩成语俗语中"狗"的象征意义,探讨两国人民意识形态、思考方式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熟语的特点     
2005年高考《考纲》中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有改动,其中一点是“成语”变成了“熟语”.一字之改意味着考查内容的扩大。熟语指固定的词语,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便变动其中成分.它往往包含有成语与俗语。在这里,笔者只想就俗语谈一谈一些感悟,以帮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俗语”,熟知其特点,从而更好地去理解俗语,记忆俗语。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祖国枝繁叶茂的语言百花园里,成语和俗语犹如两株绚丽的花朵绽放其间。有趣的是,许多相同的意思,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成语和俗语。她们一庄一谐,一雅一俗,恰似枝结连理,莲开并蒂。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5.
据笔者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体会到在会计基本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若能适时地结合运用成语、俗语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谈一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一、成语、俗语运用的感知作用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名言:“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即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学习者就能借助于原有的认知来理解、把握新知识的特征、规律。成语、俗语均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词组和短句,代代相传,广为人们所悉知。恰如其分的成语、俗语的运用能使人…  相似文献   

6.
成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同一思想内容的成语,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惯不同,其来源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了解掌握成语的来源与表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翻译英文作品,研究英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成语研究中,大多注意对汉英成语的翻译或民族特色的研究,也出现了对汉英成语来源的研究。我们认为,汉英成语在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同时,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来源相似性就是其中一点。一、来自口头俗语。世界各族劳动人民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劳动中,从眼前所熟悉的事物出发,搭配一些传神的语句,生动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词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风地将广告词与成语  相似文献   

8.
一、考点分析 成语——熟语,一字之改,扩大了对词语考查的范围,因为熟语不仅包括成语,还包括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和歇后语等。  相似文献   

9.
肖鹏 《广东教育》2014,(7):77-78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拥有词汇是必须的,你若熟知大量英语短语,包括英语的成语、谚语、俗语、俚语和惯用词语,那么对你在与英国人交流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美俗语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能加以正确应用,那么我们的英语的理解力就会有突飞猛进的上扬。我们知道,英语成语或谚语与中国的成语或谚语一样多为古典和先人的一些经典之语,并流传下来;但俗语和俚语恰恰是普通人或某些圈子内或地域性语言,这些虽说浅显简单,但是通俗易懂,是一种极为接地气的一种语言表现方式。而且,俗语和俚语是最受现代人喜欢的语言表现形式。下面我们来见识见识一些英美国家当今流行的一些俗语和俚语以及这些俗语和俚语的来历印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本期★题。欢迎参与,参与有奖)1.请把下列一堆杂乱的汉字卡片拼成四个成语。2.根据意思,写出表示各种“快”的成语。(1)看书快———(2)走路快———(3)吃饭快———(4)办事快———(5)变化快———(6)水流快———(7)航速快———(8)车速快———(9)回答问题快———(10)写字画画快———(11)时间流逝快———3.下面这一组成语中藏有一句唐诗,每个成语各藏一字,你能读出这句诗并写出诗题和作者吗?一叶障目万紫千红饱经风霜无济于事日积月累眼花缭乱三心二意诗句:诗题:作者:摘自《趣味学成语》(江苏教育出版社张履祥姚建宏编著)成语趣题(二…  相似文献   

11.
一、补写成语例:补写成语的后半部分。前事不忘,只可意会,(天门市2001年中考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完整掌握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是四字短语,但也有少数是由两个短语组成,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这种成语学生要能够完整地记住它的上、下两部分。此题的答案分别是:后事之师;不可言传。二、考查出处及作者例:下列成语的出处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水落石出———《醉翁亭记》———欧阳修B.作奸犯科———《出师表》———诸葛亮C.心旷神怡———《岳阳楼记》———范仲淹D.一鼓作气———《曹刿论战》———司…  相似文献   

12.
俗语是语言中熟语风格分化的一个品种。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格言、歇后语等,俗语也是它的一种。具体地说,俗语是口头流传的一些通俗的话,是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完整的述谓性的定型语句,在日常言语活动  相似文献   

13.
对成语(idiom)和俗语(popularsaying)有两种译法,一种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一种是意译(interpretativetranslation)。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有的成语和俗语经过直译后,读者或受众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改成或补之以意译。意译一般比较简洁易懂,但必须吃透原文的意思,才能作出准确而通顺的意译。  相似文献   

14.
对成语(idiom)和俗语(popular saying)有两种译法,一种是直译(1iteral translation),一种是意译(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有的成语和俗语经过直译后,读者或受众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改成或补之以意译。意译一般比较简洁易懂,但必须吃透原文的意思,才能作出准确而通顺的意译。  相似文献   

15.
对成语(idiom)和俗语(popular saying)有两种译法,一种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一种是意译(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有的成语和俗语经过直译后,读者或受众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改成或补之以意译。意译一般比较简洁易懂,但必须吃透原文的意思,才能作出准确而通顺的意译。请看以下例子:  相似文献   

16.
对成语(idiom)和俗语(popular saying)有两种译法,一种是直译(1iteral translation),一种是意译(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有的成语和俗语经过直译后,读者或受众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改成或补之以意译。意译一般比较简洁易懂,但必须吃透原文的意思,才能作出准确而通顺的意译。  相似文献   

17.
成语中字词的几种特殊用法赵金梅,李宝仓,张胜月,狄生荣成语中字词的用法基本上沿用古义。因形成成语的来源是多渠道的,虽有些成语的意思较为隐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明白易懂,特别是一些来自俗语的成语,字义往往很容易理解。如“七上八下”、“一塌糊涂”、“一...  相似文献   

18.
成语之美,美不胜收。它有瑰丽的神话、魅人的典故、深邃的哲理、睿智的寓言、火热的俗语等内容。它是俗语的一种,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固定词组。它结构简练、整齐,意义完整,言简意赅,声韵铿锵,富有文采。成语的形式不一,一般由四字组成。它的来源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成语、古语、俗语中的生物学知识(一)笔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不少成语蕴含着生动贴切的生物学知识,清楚了这些知识,既可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又能将成语准确运用在相关生物学的教学中,增加趣味性与提高教学效果。现列举成语并附其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于后。拔茅连茹...  相似文献   

20.
成语接龙     
请您从“战”字开始“加”字收尾,用10句成语(俗语)接龙。试试看。成语接龙@承可芹!江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