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向保温瓶灌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并且可以根据瓶中产生的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你是否发现,用细水流向保温瓶中灌水,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用大水流灌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却逐渐变低。这倒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即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向保温瓶中灌水时,瓶中的水和空气柱都在振动,  相似文献   

3.
左文飞 《科学课》2010,(2):16-17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声音》单元的经典课,许多版本的教材都编写了这一课。一般的思路是:先制造声音,提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的假设,再寻找更多声音与振动相联系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多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上并不能让学生将声音和振动建立联系,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制造声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所有的振动都能发声吗?答: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如鼓在发声时,我们会看到鼓皮在振动;风吹着树叶不停的摆动,会发出沙沙声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发声,如单摆的振动不能发声.  相似文献   

5.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7.
正一、探声音的产生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答: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总结出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才更具普遍性。2.实验中如何观察发声体的振动?答:让正在发声的物体接触较小、较轻的物体,使其振动,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3.在观察发声体振动时应用了什么方法?答:应用了转化法。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常中,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以下现象,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中,迎面快速驶来的汽车在会车的过程中按响喇叭时,你听到的喇叭声是变调的,先是由沉闷变清脆,驶过后又变得较沉闷。在往保温瓶中注水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音调由沉闷逐渐变得尖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利用学过的有关声学的知识,可以解释上述现象。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又是靠介质传播的。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发生振动的物体振动时形成的声波进入了人耳,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耳产生声音的感觉。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所谓变调是指物体…  相似文献   

11.
声音和噪声     
1.声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是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一切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物体作机械振动产生的,所以说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产生声波的振动源称为声源.声源不一定都是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例如笛子的响声就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海水的波浪声是由于液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除了要有振动的物体外,还必须有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两者缺一不可.下面以鼓面振动为例说明声音是如何通过媒介物质传播出去的.击鼓时,鼓面即会来回运动,鼓面两边的空气质点也随之振动,这时鼓面一侧的空气质点会因鼓面挤压而密集…  相似文献   

12.
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验证和总结的能力。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目标是较容易达到的。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去发现,激起其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3.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13页"想想议议"问: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例如.蝉是如何发声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鼓靠鼓面的振动发声,琴靠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2008,(5):16-19
一、情境:经验唤醒,冲击已有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声音》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教学理念:通过研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根据假设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目标: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物体每秒振动次数在20到2万次之间的声音人耳能够听见,在这个范围之外,人耳就听不见。  相似文献   

17.
《发声和传声》是《自然常识》第三册的第十四课。课文首先通过铜锣发声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接着通过空气振动实验,说明声音是靠媒介物来传播的,然后讲到声波的概念和回声的产生。本课可分为2课时来讲。第一课时讲发声和传声,第二课时讲声波和回声。重点是振动发声和声波概念。  相似文献   

18.
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物体发出的声音只有靠介质才能向周围传播,并且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那么,如何测量声音的速度呢?下面不妨一起  相似文献   

19.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何玉芹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进行验证。教具:...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