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格瑞兹(1725—1805)以其带有感伤色彩的,以农民生活为背景的风俗画著称。让·巴蒂斯特·格瑞兹于1725年8月21日出生在图尔农。有关他的早期生活已无从查考,我们只知道他曾在里昂学习绘画,约于1750年来到巴黎,入皇家美术院进修,师从著名的装饰画家夏尔·约瑟夫·纳特瓦尔。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他以描绘农民及下层市民而赢得声誉;他画中的人物均处于  相似文献   

2.
巴黎的画商博拉尔以独具慧眼识画家于潦倒之时而闻名于世。在毕加索,布拉克和夏加尔等尚是无名小卒的时候,博拉尔对他们都多方眷顾,慨然买下他们的画,使他们得以维持生活,从而走向成功。已故法国宗教画家鲁奥在1917年至1927年间,得到过博拉尔的帮助。当时鲁奥还是个无名的画家,刚刚结婚不久,连着生了三个孩子,生活很贫困。就在他求告无门之际,博拉尔主动接近他,给他提供画室,并给他找到画插图的工作,使他生活上有了保障。但在合同  相似文献   

3.
看上去,阿尔及利亚画家布·法莱斯的面容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得多.他身材矮小干瘦,头发不仅花白而且所剩无几.其实他才50岁出头,1941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东部奥雷斯山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这位画家的作品即是阿尔及利亚历史的见证,真实地展现出时代发展的轨迹.1957年,正当阿尔及利亚抗法独立解放战争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这位年仅16岁的农家少年,因逃避一场学堂考试而参加了游击队.从小就喜欢画画的法莱斯开始了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和军中的绘画活动.他画游击队根据地阿突边界的风景;他描写部队的战斗场面;他画出阿尔及利亚难民们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涌入突尼斯求生的情景;他描写革命根据地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有一幅  相似文献   

4.
提起梵·高的《向日葵》,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世界名画,但对这位仅仅活了37岁的画家究竟画了多少画,除美术界这外,恐怕一般人知之甚少。这位被誉为伦勃朗以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一生坎坷、穷困,没有家庭、没有儿女、没有幸福和生活的保障,但他的激情使他短暂的一生不停的作画,直至患了精神病以后,还在不停的创作他那追求个性的不朽之作。他当过店员、小学教师,也做过福音道者,梵·高一直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他深知劳动者之苦,所以他的画多是歌颂劳动者和大自然。1866年,33岁的梵·高离开了荷兰,奔向巴黎,他结识了高更、卢俊等一批专业画家,在…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画款书法作为其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功力扎实,形式多样,风格鲜明,促成了张大千绘画艺术的超迈绝伦。他的画款书法具有开张恣肆、清癯刚健的风格美;在形式处理上,具有随形就势、相映生辉的章法美;让观赏者感知文图并茂、意蕴深刻的意境美;总体效果而言,则具有书画并善的和谐美。同时,他的画款书法也给后世画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仰光市的繁华地区,有一处专门提供画家们展示风采的地方,名叫“人间画廊”。1995年10月10日至19日缅甸画家吴佐温在此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展出大小作品共121幅,其中有大张水彩画(15×20英寸)29幅,中型水彩画(12×18英寸)26幅,小张画(10×15英寸)66幅。吴佐温是一位憨厚、朴实、不善言谈的艺术家。然而对待艺术,他却是十分敬业、勤奋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上的完美,要求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为了学习和吸收国外绘画艺术,提高自己的技艺,他曾于1964年到中国留学,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中文,然后转到中国美术最高…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画家提香(1488/1490—1576)是一位宗教画大师,受聘于全欧洲的肖像画家,也是以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大师;他那些神话画的独创性与装饰美,至今尚无能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8.
假日     
假日〔美〕波特哈斯特许多著名的美国画家均来自辛辛那提,波特哈斯特(1857—1927)就是其中之一。波特哈斯特属于德国血统。在他从事绘画之前他的固定职业是插图画家。他的作品是强烈的墨尔本风格和印象派绚丽色彩的混合体。他出国学习三年,部分时间在巴黎度过...  相似文献   

9.
2013年8月24日,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一群淳朴的农民携其创作的约70幅绘画走进上海长宁美术馆,向中外来宾展示他们生产劳动之余“涂鸦”的民间作品。这些被称为“晤客农民格东西”的绘画生动地再现现代姚庄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景,质朴地反映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给上海市民带来一缕清新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0.
草丛     
德国文艺复兴盛期的丢勒(AlbrecntDiirer)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一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纽伦堡一个金饰手艺匠家庭,十五岁后在当地画家胡尔盖·莫特门下学习版画和插图,后多次游历国内各地,并两次游历意大利,在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欧洲绘画史上的记载,丢勒是以版画著称,他的木刻组画《启示录》中《四骑士》和铜版画《骑士·死亡和魔鬼》等为其代表作品。他除版画外也画油画和水彩。对于他在水彩方面的介绍虽然资料较少,但作为欧洲大陆早期水彩画的学者们,都把丢勒奉为欧洲第一位以…  相似文献   

11.
陆家齐  苏音 《世界文化》2007,(12):33-33
安德烈·德尔·萨托是佛罗伦萨的画家,他的绰号“德尔·萨托”是“裁缝”的意思,他的父亲是裁缝。从1518年到1519年,萨托在法国为弗兰西斯一世工作,除此之外,他基本上都在佛罗伦萨度过。在那里,他作为16世纪初叶的画家,和巴尔托洛梅奥一起,成为引领当时画坛的人物,作的作品主要题材是宗教画,包括一系列壁画;他最著名的祭坛画《圣母和弹竖琴者》,其庄严优美可与拉斐尔媲美。可惜他的绘画缺乏活力和深度,否则,他可以跻身于绘画大师之列,艺术史家兼画家瓦萨里认为这一点与他的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12.
雷诺阿(1841—1919)出生于法国利摩尔的一个裁缝家庭,4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因家中生活贫困,他13岁当徒工,以绘制陶瓷制品谋生,以后又改画扇面和窗帘。1862年,他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格莱尔。到了70年代雷诺阿成为法国印象派重要画家。后来,他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于是放弃了位于巴黎市内的画室,搬到郊外,其绘画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雷诺阿生命最后几年受风湿病的困扰,卧病在床,手也变得扭曲,但在家人和护士的帮助下坚持创作,那时的绘画作品依然件件优秀。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年轻尚未成名的时候曾在巴黎住过。这期间,西班牙出生的画家胡安·米罗也在巴黎。他整天画着卖不出去的画,比海明威还要穷。美国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赞扬米罗的绘画艺技超群并将其推荐给海明威。海明威去米罗的画室拜访时,看中了挂在画室里的一幅题为《农园》的画,便决定买下,可是当时他没有钱。海明威先取走画,去体育馆充当拳击教练赚些钱才一点点付清了5万法郎的画款。据说米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笔钱才免于挨饿。从那以后,过了40年,今天那幅《农园》的画标价已高达1.5亿法郎。米罗的画同瑞士画家库勒  相似文献   

14.
约翰·斯坦贝克的第一部著作发表于1929年,即美国股票市场价格大跌的一年,因此他被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他满怀同情地刻画了受压迫的加利福尼亚贫困农民、移民、劳动工人和失业者的形象,使读者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疾苦。他创作的主题通常是颂扬老百姓善良宽厚的品德。他认为这些人要比冷酷的官场人物,比为赚取利润而失去人性的剥削者高尚得多。约翰·斯坦贝克出生在加利福尼亚萨利纳斯一条长长的山谷里,他的作品常常以这地区为背景。他的父亲是位富裕的磨坊主,兼任县里的官员,他的母亲是教员。连同他的三个姐姐,这一家人都喜欢读书,因而斯坦贝克在学校里成绩也很不错。他断断续续地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大学里学习了五年,攻读文学,选修写作。他利用学期间隙干各种  相似文献   

15.
<正>《三驾车》(《运水的童工》)是俄罗斯绘画艺术家瓦西里·格里戈利耶维奇·佩罗夫(1834-1882)创作的一幅形象逼真、震撼人心的画作。画中的三个孩子正拉着一个载着巨大水桶的雪橇艰难前行。这幅画作被视为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艰苦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瓦西里·佩罗夫,俄国风俗画、历史画和肖像画家,19世纪民主主义与现实主义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1834年1月出生于俄国西西伯利亚秋明州的一个贵族家庭,曾在当地一  相似文献   

16.
精彩的表演 1806年,在江户(今东京)音羽的护国寺庙会上,有各种表演,供香客游人观赏。其中有一项精彩表演轰动一时,使观者大开眼界。一位画家当众在一块足有一百二十张榻榻咪(日本人屋内铺的草席)大小的布上画了个达磨像。画家用的是“曲画”的画法。所谓曲画,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艺,画家倒着横画,不用画笔而用手指或树枝作画。人们只知道做这精彩表演的叫足和斋,其实足和斋不过是他用过的一个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他身怀这曲画的绝技,能画巨幅的佛像和山水花鸟。以前也曾在一百张榻榻咪大小的布上画过佛像等,人称一绝。江户幕府的将军德川家齐久  相似文献   

17.
毕加索创立立体派而拉塞尔使色彩鲜明如果摩根·拉塞尔不是从事现代绘画,而是以电影为业的话,那他就有可能取得一项特殊成就,从而获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斯卡奖。他毕竟是两个最早的美国抽象派画家之一,另一位是斯坦顿·麦克唐纳-赖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们在先锋派的巴黎四处游荡。正当毕加索还在构思如何将一把提琴的正面和反面画在同一张画面上时,他们创造出全色谱色彩的调和。在芝加哥特拉博物馆举行的“摩根·拉塞尔作品回顾展”是对一个已被  相似文献   

18.
夜间咖啡馆     
提起梵·高的<向日葵>,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世界名画,但对这位仅仅活了37岁的画家究竟画了多少画,除美术界这外,恐怕一般人知之甚少.这位被誉为伦勃朗以后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一生坎坷、穷困,没有家庭、没有儿女、没有幸福和生活的保障,但他的激情使他短暂的一生不停的作画,直至患了精神病以后,还在不停的创作他那追求个性的不朽之作.他当过店员、小学教师,也做过福音道者,梵·高一直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他深知劳动者之苦,所以他的画多是歌颂劳动者和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和学院派完全不同的是,画家皮埃·阿密尔每天都在阅读生活。他的双手和眼睛都充满热情。 色彩是皮埃·阿密尔的工具,他是名画家马蒂斯(Matisse)忠实的观察者。在皮埃·阿密尔的画中,蓝色欢乐流畅,红色动感迷人……同时,他还着迷于黄色。他从著名画家波拉克(Braque)借鉴的茶色颜料,在画布上绘出的射流,以及乌黑发亮的锋利尖端所表达的与绘画禅宗完全相反的色彩组合,表达的是强烈的情感。 面对浩瀚的大千世界,皮埃·阿密尔充满激情地用色彩捕捉时间和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情感。他从不刻意地迎合观众,像个猎手那样,毫不妥协。画面上没有…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本刊在1986年第2期上曾介绍过他的生平与创作)是一个性格粗率,坚持革新的人,有许多谈论他的为人和艺术的离奇古怪的故事。这里是一个有关他的一幅画的故事,可惜这幅画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弹所毁。这幅画就是作于1592年的《圣马太》,是为罗马教堂所作的圣坛画。当时,一批年轻的罗马画家用一种新的形式作画,因为公众对前一辈艺术家们所作的与凡人迥异的天使以及把人体画得很长的人物画已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向自然、质朴的绘画。卡拉瓦乔的《圣马太》不但画得自然,而且还自然得有些超过观众所能接受的程度。牧师们拒绝这幅画,因此卡拉瓦乔只好另画一幅,而最初创作的那一幅,即我们在本期封二上所见的,为一位罗马艺术收藏家所收购,这位收藏家十分欣赏卡拉瓦乔的艺术而不计较他如何刻画和表现《圣经》中的人物。圣马太在成为耶稣的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