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推理的目的在于使前提的真传递到结论,因而必须舍去前提中的假值。结论是以扩大断定范围的方式必然地保有前提的真的。在验证推理是否有效时,将前提的真与假值均考虑在内,看结论是否完全包含了前提断定的事态(真),以确定推理是否必然有效。  相似文献   

2.
凡性质命题推理有效式。就是在欧拉图解中证明为前提真结论必然真的推理形式;凡性质命题推理无效式.就是在欧拉图解中证明为前提真结论并非必然真的推理形式。运用欧拉图解法要掌握三个要点:准确画图、准确识图和准确判定。判定三段论的有效性。要能根据假定前提为真时的大、小前提命题形式的欧拉图.准确无误地画出S、P、M三者外延关系的欧拉图。判定性质命题变形推理的有效性,必须把S、P两个主、谓项的欧拉图。改造成S、P、S、P四个主、谓项的欧拉图,并能准确识别四种性质命题形式欧拉图中S与P、S与P、S与P、S与P这四种外延关系分图。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高校形式逻辑教科书中,推理规则是不够严密的,有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本文就假言推理规则和选言推理规则谈些肤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同仁。一、假言推理规则在有些高校逻辑课本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以下两条规则:l、a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b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2、。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d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我认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第一条规则,a,b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充分条件的逻辑特征是前件真,后件必然真;后件假,前件必然假。但第2条规则却是不严密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防用真值表的方法来检验,用1表示真,…  相似文献   

4.
政治辨析题的划分类型,同学们恐怕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高二哲学《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课中,揭示了理性认识的三种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判断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情况有所判定(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事物有什么性质,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人的认识需要对它有所断定。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任何判断都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如果判断所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相符合,这个判断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前提)得出一个新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推理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推理的前提是否正确;第二,是否遵守推理规则;第三,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5.
数学中表示判断的句子称为数学命题,数学命题必须对事物的情况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问答,不能既肯定又否定,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正确的命题是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就是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即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断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相似文献   

6.
命题——表达判断的语句。数学命题即有关数学研究范畴内的判断语句。一个数学命题(以下简称命题)非真即假,不能有第三种命题值。要断定一个命题是真是假必须根据公理、定义通过逻辑推理才能确定;推理的过程一般称为解题或证明。如果已确定一个命题为真;便称此命题中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结论是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若上述命题的逆命题亦真,则原命题的条件是它的结论成立的充分而且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负推理刍议     
负推理是以负判断为前提的推理。依据结论和前提是否相互蕴涵,又可将它划分为等值负推理和非等值负推理。它们在科学发现和发明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8.
似真推理是一种认知推理,它是由似真前提或似真推论导出似真结论,尽管无法得到确定性的真结论,但也暂时没有理由支持结论为假,这就使得结论似然为真.似真推理需要接受检验,当出现反驳的理由时,结论的似真性将会减弱或者消失,这种似真性的动态变化就是似真推理的主要特征.似真推理的形式化需要突破基于后承关系的传统逻辑视野,转而在论辩的情境中转向似真论证的形式化,从而刻画推理过程中命题似真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自然推理系统中假设前提销去规则是指在引入假设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中,运用蕴涵引入规则构造一个蕴涵式,从而销去假设前提。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真的情况下前后件之间的关系,只要构造的蕴涵式的前后件都为真,或者前后件都为假,或者前件为假且后件为真,那么这个蕴涵式的逻辑值就是真的,这样就可以销去假设前提了。  相似文献   

10.
拿因明三支与逻辑三段来比较,因,约相当于小前提;喻,约相当于大前提;宗,约相当于结论。所不同的是,因明有同异二喻,三段论的大前提则只有一个。然而因明虽有二喻,但二喻是等值的。三段论有两种:证明的三段论与推理的三段论。证明包含推理,凡证明都含有推理的因素,但二者毕竟有别。证明先论题(结论),后论据(前提);推理先前提,后结论。证明要求论据真实,论式有效;推理要求从断定前提过渡到断定结论,论式有效,推理可以从真实的前提出发,也可以从假设为真的前提甚至从虚假的前提出发(归谬法)。  相似文献   

11.
焦大醉骂的"养小叔子"所指对象究竟为何人,学界虽稽考多年,终归是识见驳杂,迄无定论。实质上,这是老义仆对贾府不肖子孙怒其不争的情况下,以酒遮面所爆出的诟谇谣诼之词。对于所揭抛的性丑闻来说,既无法肯定其有,亦难以否认其无,是作者假醉汉之口所施放的一束难以厘定坐实的警世烟云,藉以拓展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此举是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之惯用写作手法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真值表对假言命题的真值形式的定义不符合假言命题的直观含义。真值表所刻画的是真值形式与其所含命题变元之间的真值函数关系,而假言命题反映的则是其支命题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有人从对真值表的错误理解出发,试图否定真值表不符合假言命题的直观意义,这完全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3.
归纳合理性问题最初是由休谟提出的。对这一问题,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了种种解决途径:或借助概率弱化归纳推理的结论,企图对之作演绎论证;或借“世界齐一性”对之作归纳证明;或诉诸无知的解决方式;或釜底抽薪的解决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归纳虽然不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它的前提的真实不能保证它的结论必然真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归纳推理就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推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在对科学和科学性的实质的理解上存在问题,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18、19世纪实证科学的求真尚实规范理解为所谓的科学精神。文学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并不仅仅在于它具有求真性、客观性、逻辑抽象性,而更在于它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实质。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与现代科学、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今天讨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必须正视科学自身兼具有效性和有限性的事实。必须警惕欧美现代性、人文性的文化陷阱。  相似文献   

15.
归纳推理的合理性问题最早由体谟提出,故又称“休谟问题”。他认为归纳推理中前提的真实性不能为结论的真实性提供逻辑保证,因而是无效推理。对此问题,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但无一得到普遍承认。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角度寻找归纳推理在逻辑学和经验科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从而得出结论:归纳推理作为一动态开放的过程,其合理性一方面在于归纳前提与归纳结论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则在于一般归纳现则与具体归纳推理之间的相互调节而使双方获得相对一致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科学哲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方法论前提的设定和方法论原则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的科学发展模式,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等,其中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被认为是比较全面、比较符合历史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模式的更替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也是科学发展模式研究目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充分条件关系是非纯真值的联结关系,不是纯真值联结关系。作为必须通过非纯真值的充分条件假言联结词"若,则"来定义的导出的尽举选言命题也是非纯真值的:尽举选言命题的真值,不取决于出现在其中的肢命题的真值,前者不是后者的真值的真值函数。以尽举选言命题作为前提能构成从已知获取新知的推理。以纯真值复合命题作为前提不能构成从已知获取新知的推理。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综合推理的优点,提出自然稚理方法的改进,设制了新的证明格式。改进后的方法优点有二:第一,证明过程中,前题和结论非常靠紧,假设较易引入;第二,并列推理,逻辑线路清晰易懂。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介绍了公式蕴含的几种证法:真值表法、等价演算法、直接证法、间接证法等,灵活应用公式蕴含的证明方法,有利于逻辑推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rhetoric of the Moral Majority, Inc., arguing that its appeal is a function of its romantic form. It suggests that romantic rhetoric invites auditors to participate in an idyllic world of simplified moral constructs, provides them with an opportunity to simultaneously elevate themselves above the morally imperfect world which surrounds them and remain an active part of that world, and establishes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claims of truth and falsity which transcend concepts of empirical verif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