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少年天才是鲜见的.但他足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不缺少神童.只缺少培乔神童的土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于是有更多的人欲探究制造神童的妙诀.甚至带领孩子参加“神童”速成班。到底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为培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 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的著作,拍着胸脯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 之迷”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 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 些人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 是神童 “批发站”。其实,这完全是自吹自擂,是在制造“神话”,鼓吹“现代迷信”, 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  相似文献   

3.
幼儿“三化”是指:学习层次少年化,社会生活青年化,物质享受老年化。教育有术,爱子有道。“三化”不除,断难成才。 一、学习层次少年化。神童,少年大学生,实属凤毛麟角。有的县市旷古未闻,即使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4.
何不学学鹰     
肖翠荣 《湖北教育》2006,(12):57-57
曾读过一则报道,说是湖南某“神童”在父母精心安排设计下,十三岁就考上了一所非常名的大学,于是,母亲辞掉了某局副局长的工作进京陪读。照料他的饮食起居,除了学习,其它方面全由母亲包办。真真切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知,在一次考研时,一门专业考试因迟到,而导致考研的失败。之后,陪读的母亲只好带着这位“神童”回到了湖南。回到家中,母亲不可能再像大学那样安排他的一切,因为他毕竟是成人了。哪知,他除了会“学习”书本外.像穿衣梳洗、待人接物等一些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一概不会。“会”读书的“神童”实则是一个低能儿。  相似文献   

5.
据了解,仅仅由于学生一点小的过失就遭受教师惩罚的事经常在学校发生:有的罚“吃苍蝇”,有的强迫学生互打耳光,甚至有的还往学生脸上刺字……人们不禁要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有些教师到底怎么啦?他们哪儿来的这么大“火”?  相似文献   

6.
广西藤县教师进修学校龙文余老师问:“撤销”和“撤消”这组异形词,用哪个规范呢 ?一些有影响的书报刊物中,有的用“撤销”,有的用“撤消”,这又如何解释呢 ?  答:异形词,有的专家称为“异体词”,是指社会上并存的同音同义而在书面上不同形的词,如“撤销”和“撤消”。换句话说,异形词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面形式,它的范围不可随意扩大。例如把“林阴道”写成“林荫道”是不符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是在写别字,不是异形词。“哎呀”与“啊呀”不同音,“礼拜”与“星期”不同义,它们之间都不是异形词关系。“眼泪”写…  相似文献   

7.
徐江 《天津教育》2005,(8):19-19
打开电视,“模仿秀”里走猫步的竟是四五岁的娃娃;换了个频道,看到一帮小家伙正在一本正经地唱京剧;跑到书店,满柜都是少年作家的书;回家刚坐一会儿,朋友打来电话,聊起送孩子进特长班的事。一个成年人口逐渐逼近老龄化的社会,关于给我们奉献“奇迹”和惊讶的“神童”们的信息竞俯拾即是。这两天还看到为把陈凯歌的新影片《无极》的电影剧本改编成小说,有关人士开始征寻“80后”小说改编者,并在网上搞起了“人气调查”……  相似文献   

8.
“神童”一词本身就带有不可逾越的孤独性。简简单单两个字,轻易地将年少的孩童隔绝子大众之外,成了超脱凡愚的代称。而对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如何,他都仅仅是一个孩子。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些过人之天赋。但要顺利登顶。因为万众瞩目的缘故,可能比常人的路还要艰难曲折。牛牛是毋庸置疑的神童,这个称号让他同时拥有了掌声和寂寞。  相似文献   

9.
不要瞧不起小鬼,所谓“人小鬼大”因为“少年达人”(神童)的时代已经来了。他们的年纪也许还是小毛头,然而当他们脱口说出专业术语时,可能会把你吓一跳。平时生活作息,他们也许都还需要妈妈担待,然而网络,多元价值观和全球化时代的采临,却造就“少年达人”在专业领域异常早熟……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精品栏目“新闻调查”中,讲述了一个“神童的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湖南省华容县有一个叫魏永康的“神童”,从两岁时,就能识字两千多个,三岁时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由于学习成绩一直远远优于同龄学生而不断“跳级”,十三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重点大学——湘潭大学,十七岁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科院核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时间,魏永康以非凡的学习能力在整个华容县,乃至整个湖南省成为人们竟相传颂的“神童”。可是好景不长,仅仅两年时间,魏永康因无法适应学习而被中科院退学,目前赋闲在家。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神童成长”的经历做了较为全面的追综调查,其学习经历是从小学到大学是母亲“陪读”,在中科院时离开了母亲的“陪读”。在结束采访时,面对目前这位神情痴呆,语言木讷,情绪低落,曾经名噪一时的“神童”,记意味深长地感叹道:成也母亲,败也母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方立新 《教育》2006,(5):18-18
据新华社报道,最近一些地方出现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宣称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一位“择差教育”学校校长胡一夫说,他们收的学生“都是普通学校不愿管、管不了的”,普遍存在逃学、结帮打架闹事、抽烟、网瘾等毛病,有的甚至参与过抢劫。  相似文献   

12.
李健 《教育文汇》2005,(11):21-24
会上瘾的诱惑“神童”两个字让家长痴狂 这句话简直是致命的。它让王女士的神经兴奋了4年,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能还要延续多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过度的重视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众人跟中的“神童”。于是各种所谓的神童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伪神童”教育模式的概念,并对这一模式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少年大学生都是提前识字的 在一片课业负担沉重的叫苦声中,却有一些儿童觉得学校的功课太浅,吃不饱。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常常成绩优良,能一再跳级。他们才是比较正常发展、愉快成才的。少年大学生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他们生下来都是普通的婴儿,他们之所以早慧、超常,被大家看成“神童”,完全是由于早期受到了较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指出的是,有的固然家庭环境比较好,家长有些文化,但是也不尽然。 就拿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员来说,黄茂芳的父亲是个木工;张保国的父亲是农村干部,母亲是文盲;刘军的父亲也是木工,母亲是文盲;王海达的父母亲都是普通农民。他们要靠自己学习,有了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山区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家庭贫困,缺少家庭温暖,有的甚至是"留守少年",不但文化基础薄弱,而且心理素质低下。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他们进职高以前,在校基本属于"后进生"、"双差生"。进入职高以后,由于自卑心理,他们难以摆脱心理上的苦恼和阴影,甚至把选择职校也看作是无可奈何,低人一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伊始,国内众多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转载这样一则新闻:“13岁保送北大——‘神童’是怎样炼成的?”新闻中的主角,年仅13岁的鲍宇阳用4年时间读完小学课程,初中只读了1年便直接跳级升入高中,在高中3年的系统学习过程中,多次参加全国级的数学、化学竞赛并屡获佳绩。拥有如此“不凡”求学经历的他,最终被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相中,成为近年来北大录取的保送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鲍宇阳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关于“偏才”学生保送的话题,一直以来都颇具争议。而由“偏才”引发的偏科问题、自立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公平竞争秩序问题又恰好在鲍宇阳身上都有着集中的体现。到底“偏才少年”该不该被保送?请跟我走进本期话题。  相似文献   

17.
时下,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推广校务公开,但对教务特别是“教误”公开甚少。笔者从自己多年来坚持“教误”公开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师实行“教误”公开好处多。笔者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已有15年,虽然已是青年教师眼里的“老政治教师”,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一些失误,有的是知识性错误,有的是课堂处理突发事件不当,有的是课堂时间安排松散,有的是批评学生用语过激,有的是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有的是课堂师生关系紧张等等。这些“教误”,笔者有时是当堂自己发现,有时是学生课上指出来的,有时…  相似文献   

18.
【写作指导】 《我也追“星”》这个作文训练,首先看到的是“星”的含义。“星”一般指的是名人,可能是伟人、学者、影视明星……他们的经历或品德让人敬佩,催人奋发;也可能指不起眼的小星星,他们也许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成就,  相似文献   

19.
周维强 《江苏教育》2008,(13):83-85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生活,就得有生存和生活的“技术”和“智慧”。这“技术”和“智慧”有的是来自自己的探索.这就是“直接经验”。但“吾生也有涯”。而“知”则无涯,不可能样样都自己去“直接经验”.都从头做起,别人的探索所得,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前提当然是得尊重“知识产权”),这就是“间接经验”。或者在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嫁接”。套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话语”来表述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20.
从“神童”的陨落看情商对成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出了红透大江南北的3位“神童“:宁铂、谢彦波和干政。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至今许多同龄人提到他们那“神童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当时,多少渴望成才的青少年,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都被他们少年早慧的感人事迹,感动得彻夜难眠。他们成了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整个国家和人民都寄希望他们成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当时,更有媒体把当时这三个全国最著名的“神童“,赞誉为“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