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5,(4):118-125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下,传统修辞学中名词性隐喻的喻底可以被抽象成为临时认知域(ad hoc cognitive domain,ACD)。该认知域是原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上位概念,本体和喻体是这一认知域的范畴成员。由此,名词隐喻中的跨域映射经由临时认知域转化成为同一认知域域内成员之间的映射,即转喻或转喻机制在名词隐喻的产生或理解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转喻和隐喻的各自的认知基础来看,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相似性基于邻近性,邻近性保证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转喻是一种认知的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以一个概念实体为参照点,为认知另一个在同一领域内的目标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转喻的认知往往通过凸现的部分或者邻近的部分来把握整体映射。本文探讨了转喻的认知、结构和功能,并且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来解释转喻机制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与发展,概念转喻视角下习语的研究也逐步展开、深入.本文认为,语言模糊性为概念转喻提供了可能,而同一认知域中概念的连续性及概念的拓扑空间则为概念转喻提供了映射基础.本文以含有人体名词"眼睛(eve)"为例,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分析了习语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连锁映射,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进行了对比.该研究将对习语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实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两种重要的词义延伸的方式。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隐喻和转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来实现。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通过对"heart"一词多义个案分析,探讨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英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将隐喻及转喻机制引入教学,对于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的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拿“头”这个汉语多义词来说,它的本义是“人体的一部分,位于脖子之上,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大脑等.”其中隐喻性思维结构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好比两个域,从“人类”的域映射到“非人类”的域;而转喻性思维结构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是指只在这一个域内的替代关系,本文只涉及“人类”的域.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叶晓敏 《文教资料》2008,(20):37-39
本文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对曹禺的戏剧<日出>中人物之问的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以期对戏剧中人物关系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传统来看,转喻是一种普遍的修辞手法,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重新认识了转喻.如今转喻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而被视为一种思维方式.言语行为理论从转喻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在生活中人们使用和理解间接言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5,(4):60-63
以Greenpeace的环保公益广告Breathe为语料,探讨非语言声音如何通过转喻激活始源域,冲破语言和文字的阻碍,与由影像转喻激活的目标域通过隐喻映射相互作用,整合概念,构建以转喻为基础的多模态隐喻语篇,有效传递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