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2.
新闻事业在改革.新闻的写法也在创新。穆青同志在1982年就谈到“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实际上新闻散文化的形式,我们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近年来,在西方新闻界,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在向自由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如美国出现了“新新闻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4.
周静 《新闻窗》2009,(2):38-39
如今,新闻界的同仁们一直在尝试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打破常规公式和一定新闻格式的写作风气。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之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渐渐随之改变了。一篇篇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的“散文笔法”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就散文式新闻而言,  相似文献   

5.
20年前,当时的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闻界同行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尝试,使散文式新闻这一新兴文体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不乏精品经典之作。那么,散文式新闻有什么审美规则和特征?怎样写好散文式新闻?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要写好一篇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制作不容忽视。好的标题、导语扰如一针“兴奋剂”,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在具体写法上,应做好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闻界素有“情景记者”之称的老军事记者阎吾,在屡次战斗中,勇敢奔赴火线,亲临战地采访,写出了数百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新闻作品,他的这些带有“火药味”的作品,确如他的同行所言:“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是跳动着的、活灵活现的、连语言也是富有个性的,读者如被带到了现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喜怒哀乐随着记者的笔起伏”。的确,细读阎吾同志的作品,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感。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明日黄花”,只有一天的生命力。可是阎吾的作品却与世并存至今,并继续流传下去,其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他的作品可读性强、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我们是否设想,能否借鉴阎吾这种战地情  相似文献   

8.
时代需要散文式的新闻一是新闻竞争的需要。80年代,是竞爭的年代。报纸、广播、电视在竞爭中显示出各自的优劣。广播以快取胜,先声夺人,但有稍纵即逝的弱点,发展了现场音响报道;电视以图像取胜,情景交融,但有时空局限的弱点,发展了新闻专题片;报纸以阅读方便取胜,翔实深刻,但存在时效缓慢的弱点,便发展新的写作形式,如深度报道、散文式新闻等,以长补短。  相似文献   

9.
新闻细节,是指新闻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增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表现力的“细枝末节”。精彩的新闻细节,虽然取材细微,但它注重抓住事物的特点,描绘细致、脉络清晰、形象生动,能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一件新闻作品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新闻细节在新闻作品中除了能起到“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以外,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突出重点、增强新闻可读性和可信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可信性方面,新闻细节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哪怕一丁点的细节问题,都会令读者对一篇新闻作品所描述的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会令整篇报道成为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人们一直称道“倒金字塔”的新闻写作手法,老师这样讲,学生这样学,编辑、记者这样写,多见不怪,习惯成自然.笔者认为,再好的新闻写作方法,也不能当成固定模式到处硬套.为了打破这种传统写作模式的束缚,穆青同志曾作过不少尝试,并提出了“新闻的散文式”这一想法。其实,新闻的散文式就是叙事体的写法。荣获1984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的《女排奏捷》的报道,就采用了叙事体导语:“当中国女排的张蓉芳最后一击,中国队以3比0将美国队打败后,在现场观战的中国代表团顾问荣高  相似文献   

11.
古人曾论作文“能废前法者乃为雄”。现今,新闻界正在提倡新闻写作要向自由的、松散的,不那么规格的散文形式发展。这种采用散文式结构的新闻写作技法,为有志于革新的记者,从实际出发,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新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散文式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成法;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看起来变幻无定,其实有一根意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制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有句行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因为新闻标题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新闻信息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个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新闻稿件基本确定之后,要想使其与读者见面,并且能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编辑能调动的主要手段,只有版面和标题了。标题是在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起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窥见新闻作品的“灵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3.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信息     
新闻界通常都把报纸上带电头的新闻作品叫作“消息”。这是很确切的。读者从这种形式的作品中,主要是想得到新消息,从而受教益。不过,现在有些“本报讯”、“××社电(或讯)”,号称消息,却不能给人提供什么新消息。说“新闻不象新闻”,指的就是这个吧? 目前“信息”一词很盛行。经济、科技界不消说,各行各业都叫得很响了。新闻界也有的同志提出:要用“信息”的观点来认识和鉴别新闻。这样做,对原有的那个高度概括的新闻定义,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为不少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报道了,但其中信息量很少,满足不了读者对消息的要求。眼下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意见最多,也最大,都主张“大大压缩”。实际上,大家讨厌的不是“会议新闻”,讨厌的是这种新闻中多的是“官样文章”,少的是新情况、新观点、新问题:总之,是缺乏读者欲知和应知的信息。经济新闻对广大读者来说,本来应该是最富有吸引力和“接近性”的,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15.
何微建议评好新闻采用十二分制(见今年第6期《新闻战线》第40页),我认为不可取。按那五条标准进行“三三二二二”打分,会埋没很多真正的好新闻。我认为,好新闻构成是:①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②有独到之处。基本要求也就是新闻的一般要求,是每篇新闻都必须做到的。如:真实,记叙清楚,文字准确,符合政策,有时效等。另外一些要求如“题材重大”、“写法新颖”、“思想性强”、“问题新”、“短小精悍”等就不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它们可以用来衡量新闻,但不能用来硬套每一篇新闻作品,认为缺其中一点,就不是好新闻。看看这几年的全国获奖好新闻可知: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许多领域都在探寻的课题。新闻作品要争取更多的读者,就要着力表现出美感,使读者赏心悦目。一谈到新闻作品的美感,就自然要提到真实美、立意美、结构美、主题美等。这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从新闻导语的语言艺术来说,意境美、形象美、动态美、情景美、风趣美等就显得突出了。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表达是写作活动的最终归宿。导语中如果以优美的语言作向导,就能把读者引向优美的境界中去。一、导语中的意境美。所谓意境美,就是指作者思想感情的“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境”相契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导语中创造意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散文化”,并非是笔者发明的新鲜词儿。早在几年前,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就曾提出关于新闻“向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设想。近两年来,新闻“向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被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且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被称之为“流动的韵律”。笔者作为这股“流动的韵律”中的实践者,也深深体验到了新闻散文化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报道中引进散文笔法,楔入散文技巧,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年前,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抉的写法。《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也曾说过“要认真研究文笔,培养个人的风格”之类的话。 随着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尤其是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闻界同行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的尝试,使散文式新闻这一新  相似文献   

20.
让软新闻精品常见报端黄宏福最近,笔者翻阅新闻资料发现,有一家报社的读者调查表明:农村、城市,特别是城市的读者,有百分之八十的爱读“软新闻”。什么是软新闻?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的社会新闻,因其情节、文字生动,读者阅读的兴趣性强,能产生“即时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