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戊戌维新时期,樊锥和维新派都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他们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同点包括:都大声疾呼变法维新;都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宪政;都主张大力发展近代民族工业,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都主张改革科举制度,重视培养人才;都主张改革社会陋习,禁止吸食鸦片和女性缠足。然而,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包括进化论思想、法治思想、“三权分立”思想、自由思想、“地方自立”思想、重商思想、妇女解放思想、大同思想等,对此,樊锥没有明确的提出。  相似文献   

2.
我们许多同学在学习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的戊戌变法这一课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即“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究竟是什么?”因为课文中虽然有“康、梁的维新思想”这样的二级标题,但是其目录下,并没有明确表述其具体的思想内容,而是介绍了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的维新思想特点及他们从事的维新活动。因此许多同学在学完这一节后,在问及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具体内容时仍感到茫然。其实只要大家善于思考,就不难概括出康、梁新思想的核心内容。首先,从历史的继承角度来看:由于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期维…  相似文献   

3.
宋恕是一位近代维新思想家,其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容包括许多激进的关于社会变革的主张,其中有些方面是独树一帜的。但是,由于时代、阶级和个人学识的限制,宋恕的维新思想又有矛盾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刘光第明确提出了“取其长而制其害”(或称“收其利而制其害”)的西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采西学重实效促进富国强兵、宣传普种牛痘和戒除鸦片以及提出参用民权与重视报纸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刘光第的西学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体”“用”之争,是他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謇与维新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謇与维新运动之间的关系用“若即若离”较为客观公允,即一方面同情,甚至支持或者直接介入维新活动;另一方面对维新又有微词而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复杂历史现象的造成,内因是张氏的阶级地位和思想状况,及其与维新派在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外因是当时政坛上的几支活跃派别的制约。这些派别如翁同龠禾的帝党,张之洞、刘坤一的洋务派等,张謇与他们有更多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具有改革精神,他们与维新派有同有异。张氏的“若即若离”,有利于维新运动的开始兴起,却不利于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桂芬是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拘泥于“古圣先贤”之道,主张研究西学,吸取“诸国富强之术”,补救中国之不足;并针砭时局,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与建议。对冯桂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教育、外交等方面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晚清小说中有一批长期被忽视的“新党”形象,他们是改革维新事业和小说界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据“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维新思想,据“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主张而塑造的“新民”形象。宗旨是借助艺术形式“醒齐民之耳目”,“开化夫下愚”,“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  相似文献   

8.
陈炽,早期维新思想家,他的国防思想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是其国防思想形成的基础。四维说是其边防思想的主要内容。海防思想上他主张控制南洋,筹划东海防务,具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他的国防思想贯穿着“勤远略”,“先富而后强”,“国防高于生存”等新的国防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欧阳健 《保定师专学报》1999,12(3):56-60,32
晚清小说中有一批长期被忽视的“新党”形象,他们是改革维新事业和小说界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据“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维新思想,据“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主张而塑造的“新民!形象,宗旨是借助艺术形式“醒齐民之耳目”,“开化夫下愚”,“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  相似文献   

10.
五、戊戌变法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早期维新思想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是其思想来源。与洋务派不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以反对外国侵略;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主张政治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11.
金银将 《广西教育》2013,(34):91-91
问题探究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的提出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比较抽象,在表述上偏重于归纳概括,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为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处理,设计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在1884年中法战争以前,曾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但由于两者在对待“中学”与“西学”态度上的差异,因而从1884年中法战争后开始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来,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这种分离的过程是从批评和抨击洋务运动开始的,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时,已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独立的政治派别。其显著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政治上的“君民共主”和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及演变进程;着重理解维新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掌握林则徐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新思潮萌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情况及影响。主要考点包括: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新文化运动、20世纪三大思想理论成果之一——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圆面分割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归纳、类比与演绎三个维度的分析,揭示了该问题的基本量性结构,提出了两种具有数学特点的归纳思维模式:要素归纳模式与递推归纳模式.利用所提出的思维模式与所获得的结论对其他分割问题给出了较为简捷、具有一致性的解答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刘光第缘何走向维新之路,其原因有三,第一是“三爱”思想,即爱国、爱民、爱乡,三者合一,促使刘光第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众、家乡连接在一起,最终助推了他走向维新之路。第二是家贫与出仕,生活的困苦促使他必须出仕,必须有所作为,参与维新乃是路径。第三是自身素质,如忍耐、勤勉、慎言、变革思维、忧患意识等,这有助于他与维新派思想上的相通、暗合。总之,刘光第走向维新之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笼统地将之归为爱国一点,不足取。由刘光第推而广之,我国传统士大夫走上维新之路,在近代社会大变革的舞台上分化、转型而生成新的认知,其中自然蕴涵着共性的存在——爱国情怀,而其个人的内在因素及自身素质,也是左右其分化结果的重要所在。这种历史发展的个性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探求近代社会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18.
郑观应的《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洋溢着变法自强思想,他用诗歌凸显“古今之变局”论和“春秋战国”说的历史观和时局观,作为亟言“变法宜决断”的依据,他在吟咏中所表达的变法自强思想,始终把“改科举”、“设学校”、“育人才”放在首位,在主张“练兵将”、“制军器”的同时,强调“决胜于商战”。其又一特色是明确主张进行以改官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并有抨击“专制”、向往“民权”的吟咏。“此际朝廷求变法,可如俄日合经营”,郑的这种心声与维新派同调,但他缺少实践维新的献身精神和主体意识,故只是维新论者,还不是维新派。  相似文献   

19.
对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解法”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表述进行研究,发现以“消元”思想的提法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两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通过比较消元思想和化归思想的内涵以及三个版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思路路径,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思维模型,确定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应渗透的数学思想为“化归思想”,消元是化归思想指导下的转化方法;并给出了教材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观察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编写方略的选择,可归纳出三大看点:优化案例,淡化定义,强化辨析。由此呈现出来教材编写模式的新特点,堪称思想政治课教材沿革历程中的标志性变化:既在理念层面体现了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的新意义,又在操作层面上反映了“凸显观点、关注过程”基本思路的新设计;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