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对于扩展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教育中的发展空间,弘扬和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因地制宜、诵读经典、山河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节日文化中进行内容创新,在信息技术中传递传统文化,课后服务中滋养传统文化,校园环境中展示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中贴近传统文化,家社环境中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魏晶 《甘肃教育》2023,(7):97-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从挖掘教材内涵、丰富教学方法、营造氛围等方面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科教学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分析如何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触·探·融·践”四个步骤为学科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又利于学生养成优良品质,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教育功能,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主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个文化现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所有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理解流于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音乐作为培养艺术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显著优势。文章分析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常鹏 《学周刊C版》2020,(16):79-80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与道德理念,小学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搜寻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核心方法。在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核心任务。学校要有足够的育人高度,主动寻找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承担起振兴与稳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担。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文化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能有效发挥其促进"转识成智"、植入文化基因、形塑内在精神力量的巨大价值.教科书作为承载文化内核和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其形态转变的必要前提.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管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现实样态,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科书年级、领域、栏目中全方位分布,层次分明;载体形式多样,选材丰富;运用方式多元,显隐结合.未来,还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数学教科书的顶层设计,补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结构短板,科学统筹学生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设计立体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相似文献   

9.
韩东 《新教师》2023,(2):50-51+58
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光辉灿烂、意蕴丰富,它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贴标签”般无实质性的融合,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精选资源、深度挖掘、巧妙融合。在探索中找准数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之间的有效链接点,在哲思中理解数学文化内隐的人文内涵,在对比联系中深化数学文化特殊的教育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它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核心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多渗透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章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鲍宗武 《天津教育》2023,(20):177-179
<正>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程,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为例,简要地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意义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渗透策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应当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祖国的未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求各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政治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记录了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中首当重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责任与使命。本文试着厘清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并结合实践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构建和让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文化是数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体,是数学发展历史的积淀。渗透和融入数学文化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强化π文化经典意识、注重有机融入,增强数学学科教育的思想性、促进π文化传承发展的系统化、长效化,关注数学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π文化传播的目标定位;忠于π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入的基本意图,遵循π文化史及其割圆术的历史常识,是π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依据;坚持强化经典意识和贴近学生实际相统一,坚持有机融入和适度渗透相结合,是π文化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和融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阐述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渗透策略:基于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创设多种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根据生物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从诗词歌赋、古代科技成就和经典书籍等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实现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教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而鲜活的血液。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既必要又可行。教师应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千年传承的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将成果内化成学生的美好人格和综合素养,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心系祖国、热爱家园的感情气质”教学目的,以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民族传承人。  相似文献   

17.
张香 《天津教育》2023,(7):183-185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培育具有强烈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教育部在2021年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其中小学数学教材就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值得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但目前一线数学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教材挖掘的理解意识不够,缺少探究文化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因此,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首先,要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重日常教学渗透,实施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后,要开展经典诵读,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引人深思。本文将分析英语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解读其重要性,探索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以期促进英语教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就此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