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族名与人名     
课本第109页:“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玄宗云南王的封号。”接受封号的不可能是南诏,而应是某一人物即皮罗阁,应将“曾接受”前加“其首领”一类的话。族名与人名$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相似文献   

2.
太和城遗址     
唐朝初期,在云南大理地区分佈着六个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蒙舍诏,在今巍山县,于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在六诏之中,蒙舍诏人口众多,经济条件较好。最重要的是蒙舍诏得到唐朝的支持,使它具备了统一六诏的条件。公元738年,唐玄宗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逐步兼并了其他五诏,建立了奴隶制地方政权——南诏国。  相似文献   

3.
唐朝扶持建立的国家公元八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奴隶制政权——南诏。在南诏建国前,与它同时存在于云南洱海周围地区的还有邓赕诏、越析诏、蒙嶲诏、浪穹诏、施浪诏。它们与南诏合称“六诏”。“诏”即“王”之意。唐朝初年,吐蕃(藏族)的奴隶主势力向云南地区扩张,同唐王朝在这一地区发生  相似文献   

4.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5.
蒙舍诏本是位于今云南省巍山县一带的地方政权,因处于诸部落之南,又称为南诏。在其统一六诏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出于自身利益和对具体形势的考虑,和唐王朝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时战时和的状态。而与唐及南诏同时存在的吐蕃,也是影响唐与南诏战和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试着探讨在这种时战时和的历史现象以及在现象背后发挥作用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理国与佛教宋颖露公元937年,五代后晋天福三年,云南白族首领段思平乘南诏衰乱,获得政权称“骠信”(国王),都鄯阐(今大理市),建大理国。世代兄弟子侄相传22世,举国上下皈依奉佛。公元1254年,蒙古忽必烈绕道攻南宋,兀良哈台军由青海沿金沙江南下先侵...  相似文献   

7.
一、国名名称 应读燕国 Yan国大宛 大Yuan月氏 月zhi高句丽 高gsu lI身毒 Juan毒秘鲁 B1鲁老挝 老W6 二、民族名鞑靼 鞑d6回纥 回h6吐蕃 T讧b6吐谷浑 珊v丘浑傣族Dai族拉祜族 拉硒族仫佬族 Mn佬族先零 先lian 三、地名渑池 Mi~in池并州 Blng州督亢 督gang商于 商Wfi吴会 吴Kuai阳夏 阳{遗龟兹 QiaCt番阳 P6阳虾蟆陵Ha蟆陵阿房宫 E房宫泌阳 Bbi阳东莞 东guang简 介春秋战国时国名汉代西域国名汉代西域国名古朝鲜名古印度名美洲国名亚洲国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古代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少数民族,在云南…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时,很多同学对古代边疆行政管辖问题产生错误理解。如在学习“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内容时认为: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与唐朝形成附属关系,因此说明唐朝对云南地区进行了直接行政管辖。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如何确认政府是否对某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呢?简而言之,政府对一个地区是否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其前提条件在于政府是否在该地区设置了行政主体,也就是行政机构。如果没有设立中央管理的行政机构,也就谈不上行政管辖了。隋唐时期,南诏与唐朝虽然在政治上是附属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帝与皇帝】黄帝姓姬,为轩辕氏,相传他是4000多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一位有名的部落首领。其部落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下来,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份,黄帝后来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皇帝是指“三皇”与“五帝”的合称。秦朝赢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与五帝,便自称“始皇帝”;因而“皇帝”是指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州与洲】“州”与“洲”都可以指一定的区域。但  相似文献   

10.
族名与政权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上“五代十国”周围分布着“渤海”、“契丹”、“吐蕃”、“回鹘”、“南诏”等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如此把政权与少数民族名称混杂在一起,容易使人误解为“南诏”政权与“五代十国”前期的诸政权并立。其实,南诏政权在920年已被“大长和”政权取代。族名与政权$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11.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有一个名叫神农氏的部落首领,他就是历史上常说的炎帝。炎帝和古代的另外一个部落首领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相似文献   

12.
乌古斯与回鹘均是古代操用突厥语族语言的著名群体。其活动历史不仅与中亚史、突厥史及其他古代突厥语部落史、部落联合体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紧密相连。但在突厥语民族史的研究中,由于存在着将部落与部落联合体不加区别、部族与部落联合体相混淆和滥用“民族”概念的三种错误倾向,使得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将乌古斯与回鹘这两概念互相纠缠在一起,复杂难辨,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乌古斯与回纥(鹘)的关系问题,首先应从乌古斯与回纥(鹘)各自的形成、发展历史入手。  相似文献   

1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文字为"王政之始"。彝族和白族是云南史上政治地位显赫的两个强势民族。古彝文古老文化现象的保留使其能借以解读甲骨文中的疑难字并与卜辞资料互证。东晋以后的爨氏政权与南诏大理国政权是云南彝、白文与汉字接触的关键时期。彝文与汉字的接触基本是在汉字隶定以后,白文研究中反切合体字与加"口"偏旁字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夏: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所以,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带),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隋唐史“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节时,细心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瀚海都督府还是瀚海都护府?”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现行统一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史》(2003年6月第一版)第86页有这样一段文字:“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而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16.
郭子仪,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不满唐朝给他的待遇发动叛变。于是,他编造谎言,唆使回纥(今维吾尔族祖先)、吐蕃(今藏族祖先)两族首领与唐朝作对。仆固怀恩带着回纥、吐蕃联军共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唐朝首都长  相似文献   

17.
古代,将居住在南方的人,泛称为“蛮族”。而南方各族中亦包括“黎族”人。据说有“九黎族”。所谓“九黎族”,就是当时有九个部落,都是“黎族”人。相传这九个比较大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里又有九个兄弟氏族,总共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蚩尤就是“九黎族”的首领。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的“九黎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部落。他们比较早地进入中原地区,由于这个地区土地肥沃,非常适于种植和发展农业。所以,成为古代强大部落族之间互相争夺之地。古代,将居住在西方的人,泛称之为“戎族”。  相似文献   

18.
“吐谷浑”原本是辽西鲜卑一部族首领之名,约当西晋“永嘉之乱”后,率其部族度陇而西来到青藏高原。其后人以其名呼部族,再后更以为国名。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国为青藏高原上兴起的吐蕃所没。吐谷浑在青藏高原长期活动达三个半世纪,其间先后向江左之宋齐梁、北朝之魏齐周、以及更后的隋唐各中原政权频繁遣使,奉贡称藩。弄清的  相似文献   

19.
禄劝彝族家支的“族称”是区别彝族血缘关系的称谓,他由原始社会演变而来.并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某些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前,彝族社会里没有政权组织,家支在族员中起到了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纽带作用,履行政权职能.由于彝族人口的不断发展,家支也在不断分化.本文主要介绍禄劝彝族诸多家支的族称及分支的程序,并结合现在的某些地名,作一些历史性的捕捉,供对彝族历史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从商周历经两汉以迄隋唐,对于居住在西部边疆的各部族,一律泛称为“羌”或“西羌”。“西羌”包括150多个部落或民族。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在五千余年前,整个青藏高原,都有藏族的祖先——发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今天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境内的藏族,是我国西部边疆古代羌人诸部、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交错杂居,相互自然同化,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远古开始,藏族的祖先——羌人就同华夏族(古代汉族的自称)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两族的交接地带,相互交往更加频繁。在两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