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将所学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其主体意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价值所在?关键所在是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  相似文献   

3.
我接受新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教学任务,已经一年有余,之中体会最深的莫过于《课程标准》里所追寻的“回归生活”的新理念,这也是我在教改中所特别注重的。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归生活,使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实施体验性、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效问题,从感受需要倾听、感受不是想象、感受需要细化思考的过程这三个视角,提出要重视感受在道德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真正关注学生感受的生成与提升的教学,有助于促进道德教育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实施体验性、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效问题,从感受需要倾听、感受不是想象、感受需要细化思考的过程这三个视角,提出要重视感受在道德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真正关注学生感受的生成与提升的教学,有助于促进道德教育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6.
曾经,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为此,我追求品德教学三个“多一点”,以此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品德教学的有效和长效。  相似文献   

7.
李延更 《小学生》2011,(5):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瑚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相似文献   

8.
化学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实施、评价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它使教育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的最主要意图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形成和谐、友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真正促进学生不仅在身心方面全面和谐发展,而且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也得以协调统一、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待学生的各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学会”,更需要学生“会学”。“会学”,离不开自学,自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不能例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融合于生活之中,是品德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入,品德教学走进生活,亲近学生心灵,正在形成一个新生命体。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工作的全新要求,也是对无数教育工作者多年教育心得的总结和反思,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2003年9月以来,我承担了三年级课改学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对于新课程,我从一知半解到耳熟能详直至今天的亲身实践,可以说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新课程带给我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力,因为它第一次真正把学生推到了教育教学的主体位置,它对于学生也决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必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深切的感悟与体验。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强调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江洪彦 《课外阅读》2011,(2):175-175
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品德与社会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作者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形式四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凸显“综合”特色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两品”)新课程,已经跃然进入小学课程体系,正在全国城乡学校逐步实施。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不是教师单向培养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我们应从主体性、互动性、互惠性等方面来把握“师生交往”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不断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品德方面的建设更加重视。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给予明确,有机地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真正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到底怎么“教”——关于教学方式变革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拟教师为中心)是内在联系着的,其中,教科书中心是传统教学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进步教育提出了新的“三个中心”,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师生关系进行了全新界定,其中,“在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式被视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能否落实的关键。然而新课程改革并没有给予“在经验中学习”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要真正落实新课程,必须引入经验学习,开展更全面的教学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教学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强调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儿童的知识、经验、情感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但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