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听一位教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后,他分别请了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并  相似文献   

2.
新近,我听了小学四年级两堂语文课。这两堂课分别由两位教师主讲同一个内容:《猫》。第一堂课大体是这样教《猫》的:教师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看书。学生没看上三两分钟,教师便提问。通过学生齐答,得出猫的性格特点——“古怪”,旋板书。进而教师又提问,学生又齐答,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老实”、“贪玩”等分述猫“古怪”的词语,教师将其一一板书后,随即在它们后边加上破折号,又根据学生的齐答,把与每个词相应的具体内容一一填上黑板。如:  相似文献   

3.
《三只白鹤》是义务教材第二册的一篇童话 ,讲三只白鹤埋鱼找鱼的故事。板书分两幅。第一幅“埋鱼记标志”,在讲读课文 1、2自然段时逐步引出 ;第二幅“寻鱼找方向”,在讲读课文 3、4自然段时逐步完成。第二幅板书在第一幅板书的基础上变出 ,或遮盖 ,或移动 ,或添写。出现在学生眼前的 ,始终只有一幅板书。这篇课文的教学步骤是 :1.讲读完 1、2自然段 ,第一幅图已完成。师讲述“三只白鹤各自记住了埋鱼的地方。天色晚了 ,太阳下山了 ,三只白鹤也回去休息了。”边讲述边取下“太阳”图片。继续讲述“风伯伯一吹 ,白云就飘呀飘 ,飘到了很远很…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听了三位老师教《飞夺泸定桥》。在读讲“攻天险”这一部分时,教师都要求学生抠重点词语,但教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后,把描写二连战士夺桥的动词圈划出来。学生答问中,五个动词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听一位教师讲《东郭先生和狼》(六年制小语第八册)一课。讲到段落划分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认为第4自然段应划到第一段里去。”教师问:“为什么呢?”学生说:“第4自然段,先讲猎人问东郭先生看见狼没有,东郭先生为了救狼,对  相似文献   

6.
我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时,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7.
词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除教会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外,还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及认识它在课文中的作用。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多词语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领会其确切含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讲解词语,而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卜文中的“折磨”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描写“小萝卜头…  相似文献   

8.
教学《詹天佑》,我大胆让学生参与教学。这一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心词:“杰出”、“爱国”,然后教师出示本文的板书设计框架图。这时候,教师就让学生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詹天佑爱国,哪些自然段写詹天佑杰出。然后,教师又请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詹天佑爱国表现在哪些地方,最后归纳概括补充板书。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讲《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一课的教学。他没有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提示的把课文分作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而是在适当地介绍徐老的革命经历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采用“串讲评点”的教法,启发诱导学生将徐老高贵的革命品质和“有些人”的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以及“四人帮”的丑恶灵魂进行对照比较。这样,既通过鲜明的形象,紧密联系实际,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又围绕课文思想内容进行了词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课的同志都觉得这一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听了这一课后,使我更感到有跳出语文“教学八股”的圈子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板书似乎是教师的专利,至于教师的板书是否引起了学生注意,学生是否明白了教师板书的意图,那就很难说了,因此,这样的板书基本上成了形式。能不能把板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呢?《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用精练、简洁、朴实、亲切的语言介绍了杨梅树和杨梅果,介绍杨梅果时又分别介绍了杨梅果的形、色、味,非常适合提纲式板书。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用了“激将法”:“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写板书,今天,我想让同学们来设计这篇课文的板书,大家有信心吗?”我还以为没多少人响应,谁知全班几乎是齐声回答:“有!”随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诵读、朗读、默读等。课堂朗读和评价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朗读感悟、读评结合是语文体验的重要形式。一、师读生评,在典型示范中体验 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阅读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总存在着种种局限。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他们的体验就会发生偏差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的问题,并明确向学生指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行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将教师的范读再次呈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并进行强化。在互动体验中,学生不断纠正体验中的偏差,再次进行阅读,产生新的更合乎课文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认真,也很流利。不过,他的朗读没有把燕子飞行的轻快灵活表现出来。师:听了他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朗读和他有什么区别?你从朗读中听懂了什么?(教师范读这一自然段,将“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词语作了处理,很好地表现出燕子飞行时轻快灵活这一特点)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燕子飞行得很快很轻。师:你主要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呢?能谈一谈吗?生:掠过、“唧”的一声、斜着身子、飞到。  相似文献   

13.
讲解词语,重要的是要把词语的含义讲准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词语用法的基础。所谓把词语讲准确,就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讲清讲准词语在具体课文里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都有正确的理解。在学生的作业中,由于他们对词义理解片面而造成词语运用上的毛病并不是少见的。譬如,我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这样的句子:“天汾小学是举世闻名的。”“下课了,老师溜出教室。”显然,句中“举世闻名”、“溜”两词都用错了。“举世闻名”就是名闻全世界,用它来说明—个小学是大词小用;“溜”,是偷偷地跑开的意思,含有贬义,用它来说明老师走出教室就不恰当。学生这种运用词语的毛病,是与教师没有真正讲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有关的。怎样把词语讲解准确呢?我认为,认真备课,教师先弄懂课文里词语的含义,是讲清讲准词语的先决条件。在备课时,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因为在一篇课文里,  相似文献   

14.
我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后,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15.
《飞夺泸定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里的一篇课文。我是这样设计本文的预习 :1 把课文读通顺 ,读熟练 ;尤其是第 1自然段和第 6、7自然段 ,最好能背诵下来。2 快速通读全文 ,说一说课文叙述的顺序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每一自然段又各讲了什么内容 ,根据训练组“导读”的提示 ,教材“预习”的指点 ,再将课文与“例话”对照起来 ,给课文划分段落 ,简要概括段意 (要写出分段的理由 )。3 再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 (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并提出问题 )。提示 :( 1 )解词语 :文中生词、回生词 ;中心词、重点词 (查字典并…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的逻辑段绝不会是自然段的随意拼凑,自然段也不会是句子的随意拼凑,它们的连接与组合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因此,在段的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层与层、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知道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大海的歌》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我问学生: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一句讲“有船出海”,第二句讲“向码头走去”,第三句讲“码头晨景”。我又进一步问,这不同的内容相互之  相似文献   

17.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板书“黄山” ,说说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 ?(随机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闻名中外”、“秀丽神奇”等词 )出示中国地图 ,了解“黄山”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2 .板书“奇石” :今天我们就学习“黄山四绝”之一———“奇石”。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找出能说明“奇石”在黄山风景区中的地位的词语。 (理解“尤其” )3 .自学课文。要求 :(1)划出具体写的几块奇石名称的词语 ,提出不懂的问题。(2)自学生字 ,联系上下文 ,初步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4 .自学检查 :(1)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说说几个词语的意…  相似文献   

18.
四、自主学习是一杆秤 【故事】学生交流初读《滥竽充数》的感受时,对故事的概括较为啰唆,我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做到。我就启发学生:“同桌合作试着把仅有一个自然段的课文读成两个自然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好奇地尝试后,分别以齐宣王与齐泯王的身份把课文读成了两个自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注意培养概括归纳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要紧密配合这一重点。根据“读写例话”中“给课文分段,把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一下。再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这样归纳出来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具体了”这一方法,可先让学生按自然段阅读课文,概括段意,然后提问: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哪几自然段讲了太阳与地球的密  相似文献   

20.
一年级阅读教学中,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图表入文,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一、采用图示法,将课文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本质。如教《三只白鹤》时,我将课文插图进行了修改制作,作为板书,通过对“图示板书”的变动,学生很容易理解自然段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明白事物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见下图)二、采用表格提问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如我教《司马光》一课时,就采用了下面的表格:这种表格式,使处于平面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