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一课多次上 2010年9月下旬,学校教科室、教师成长中心安排学员华老师在初三数学备课组内开展了“一课多次上”的课例研究活动,上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第1课时)”,笔者全程参与此次活动,前后经历了三次设计、上课与讨论,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教学研讨氛围,更体会到了真正的资源与智...  相似文献   

2.
在折纸活动中“想”数学和“说”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倩孙志远  黄荣金 《数学教学》2004,(5):F002-F002,1,2,3,4
追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数学课堂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为改变“边讲边问”、“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我们观摩了许多公开课,可谓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展示了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然而,表面上的“热闹”是否真正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丰富内涵与精髓?有  相似文献   

3.
祝岳华 《广西教育》2014,(17):22-23
笔者在观摩一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公开课时,发现执教者为了呈现“生活化情景”,将教室布置成了“小商场”,在讲台桌面上放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并用各种小数标上价格,两个学生充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充当顾客。刚开始,有的学生说:“老板,我想购买3千克苹果,给你50元。”教师当即将这个问题在黑板上展示,让学生计算。  相似文献   

4.
杨承军 《福建教育》2005,(8A):40-41
在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千夫所指的同时,课堂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观念方法形式化与绝对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位。为此,笔者对如何挖掘数学课堂互动的深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究。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新教材”要求老师以新标准、新理念来上课,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也变“乱”了。但正是从这种“乱”中,我们看到了改革带来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教师若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一些学习的方法,教学往往事半功倍。我的体会有三。一、读懂例题———求博更重求精在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多做题能提高数学成绩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并没与所做题目的数量成正比,究其原因有多种。如有的喜欢钻牛角尖,整天埋头于难题怪题;有的不按教学进度,教几何时做代数,题到手就做;有的做题没时间观念,慢慢吞吞,考试时紧张起来头脑一片空白……所有这些不良学法,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应容易矫正。但大量做题而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重量而轻质”。好多同学进行习题训…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的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去“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的内涵,创设“说”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说”的质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和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提问不很重视,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二是细而碎缺乏整体性;三是提示  相似文献   

9.
马晓如 《小学生》2011,(4):43-44
在这两年的课程改革历程中,“教学实效性”出现频率较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和实践。我是一个从事小学教育近20年的中年教师,实现有效教学能够使教师因课堂而更加有魅力起来。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形成一定技能和能力的活动,是探究新知中教师、学生、教材互动下数学教学模式。”在新一轮课改中,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由被动的使用教材转向主动灵活组织数学活动的开发。课改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本地实际,精选教材  相似文献   

11.
谢丽莲 《广西教育》2013,(13):29+48-29,4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教师如何教决定了学生怎样学。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屠勤 《河南教育》2004,(4):30-30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重视老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的完成,而忽略作业中的错误。教师批改作业,也常常以“√”“”了事,或在上课前简评一下,时间一长,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依然如故,这无疑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我认为,上好数学作业评析课,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是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作业的评析方法基本上是“注入式”,即教师对作业“独览独评”,对课堂“垄断始终”。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变教师的主演为主导,变学生的客体为主体,变评析方法的“…  相似文献   

13.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林朝花 《广西教育》2012,(1):43+48-43,4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送来了“吉祥三宝”。第一“宝”:张扬个性、充满活力、创新型的学生;第二“宝”:和蔼可亲、民主平等、学习型的教师;第三“宝”: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全新型的教材。学习型的教师如何用好全新型的教材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教师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县通过调查统计,发现90%的教师按教材编排的顺序、例题、课时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5.
汤琴 《中学理科》2006,(9):21-22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相似形?”某生回答:“形状相同,而大小不等——大小不一定相等的图形,叫做相似形。”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北京举行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曾为青少年数学爱好题词,写的是“数学好玩”四个字,但作为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加点“味精”,使教学内容尊重“儿童化”,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数学,达到“数学好玩”的这种境界呢?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带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概念体系。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轻视了学生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培育学生问题意识的“土壤”,而施培者或耕种者——教师,既担负着“土壤”的改良、良好气候的提供,更重要的是负责科学的管理与培养。  相似文献   

18.
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环境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原因有二,其一数学的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使数学的“对话”比较困难;其二从社会各界到学校领导、从教师到学生对于“数学对话教学”的效果持怀疑态度。的确,我们在三墼数学课堂上常常发现,虽然师生“对话”声此起彼伏,一阵接着一阵,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有效实施对话教学任重而道远。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对话’和‘独自’的相对性。每个对话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独白性(因为是一个主体的表述),而每个独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新的教学模式走进数学课堂,学生成为主体的局面已形成,教师的主导角色也得到了新的定位,高质量的数学教育等于“双基”加“创新”,忽视“发展创新能力”和以“教师为中心”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举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