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秃头论证     
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  相似文献   

2.
细节之大     
哲学上有个“秃头论证”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会不会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会。再少一根呢?回答说还是不  相似文献   

3.
话题一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了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一开始是否定的。这个“秃头论证”的理论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秃头论证”的理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的内容必须体现“秃头论证”的理论。注意: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审题导引:写好本材料话题作文的前提在于正确把握“秃…  相似文献   

4.
秃头论证     
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毫不迟疑地公认其为秃头了。  相似文献   

5.
哲学上有个“秃头论证”理论,它包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是否会造成秃头?回答肯定是不能。再少一根会怎样?回答还是不能。这个问题如果一直重复问下去,到后来,回答就是已经成为秃头了。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6.
在公元前4至5世纪,古希腊诡辩论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形成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古代哲学中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认为: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4至5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形成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古代哲学中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认为: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加一颗谷粒而又不能形成谷堆,那么何以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形成秃顶;既然每次掉一根头发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相似文献   

8.
●“谷堆”与“秃头”的诡辩古希腊麦加拉派的代表米利都人欧布利德曾提出过两个著名的诡辩 ,使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前后苦苦思索了两千多年。这两个诡辩是 :多少粒谷子能组成谷堆 ?一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两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再加上一粒也不能组成一堆……同样 :“如果 1不多 ,2不多…… 1 0也不多 ,那么何时才达到多 ?”“秃头”诡辩和“谷堆”诡辩相类似 :“如果掉一根头发、两根头发、三根头发等等都不会使人变成秃头 ,那么要脱掉多少根头发才会变成秃头 ?”在传统逻辑中 ,通常把这两个诡辩所包含的错误归结为集合使用的错误。如果分…  相似文献   

9.
“沸腾效应”是一个管理心理学概念。古代希腊哲学家有所谓的“秃顶论证”。少了一根头发,不是秃头,再少一根头发,还不是秃头。水的温度增加一度,水是水,再增加一度水还是水。水温升到摄氏99度,水还不沸腾,“水终究还是水”,远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如再添一把火,升高摄氏1度,其结果是天壤之别,“水不再为其水”,水开始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瓦特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蒸汽机,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1摄氏度,在让学生保持  相似文献   

10.
应聘秘诀     
一文物商店聘请一名售货员。第一位青年去应聘,经理从地上捡起一根枯草茎,问:“知道这是什么吗?”“一根草。”“发挥一下想像再回答。”青年想了一下,说:“一根枯草。”他落聘了。第二位青年去应聘,经理用了同样的方法。当他回答了“一根草”以后,经理也叫他发挥一下想像再回答。他想了一下,说:“一根牙签。”经理面露喜色,说:“好!能不能再发挥一下想像?”青年没辙了,于是他也落聘了。第三位青年去了。经理又叫他再发挥一下想像。他想了一下,说:“这是拿破仑用过的一根牙签。”经理说:“你明天就来上班吧!”(卫娟推荐)应聘秘诀@寒昱…  相似文献   

11.
有位哲学家,在搭船渡河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那人回答:“我不能说我懂。”“那你就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了。”哲学家又问:“你懂文学吗?”“我不能说我懂。”那人回答。“那你失去三分之二的生命了。”就在此时,船撞上岩石而开始往下沉。“你会游泳吗?”船夫问。“不。”哲学家回答。“那你就完蛋了,你失去一切生命了。”船夫说。当紧急问题出现时,最经典的理论也不管用。在教育上也一样,紧急问题一出现,所有图书馆的书都帮不上忙。此时此刻,只有技巧派得上用场。面对学生的问题,抽象、深奥的理论往往不管用,需要的是方法和对策。我们都…  相似文献   

12.
我利用假期到富兰克林的书店里打工。有一天,一位犹豫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男人终于开口问我了:“请问这本书多少钱?”“一元钱”我回答说。“一元钱?”这人又问,“请问你能不能再少要点?”“它的价格就是一元钱。”我觉得没有别的可回答。这位顾客又看了一会儿,然后又问:“请问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同学们正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责怪亮亮说:“已经有同学在回答问题了,你怎么还举手呢?真是多此一举。”亮亮说:“我想举一反三来着,那三个同学的回答都不对,我想举手回答,把他们‘反’下去”。“看来你这一‘举’还很举足轻重的嘛!”明明说。“谁说我举‘足’了,脚能举吗?”亮亮反驳道。明明笑着说:“你一定听过‘举国上下’这个成语吧?‘国’都能举,何况脚呢?”星星听到他俩的话觉得好笑,就说:“还举世无双呢!”明明和亮亮惊讶地说:“这么说,真有举世界的人喽?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有第二个。”星星感到又可气又可笑,说:“你…  相似文献   

14.
在富兰克林报社前面的商店里,一位犹豫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男人终于开口问店员了:“这本书多少钱?”“一美元。”店员回答。“一美元?”这人又问,“你能不能少要点?”“它的价格就是一美元。”没有别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教《七根火柴》一课时,曾问同学们:“那六七根火柴,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但为什么无名战士和卢进勇却郑重其事地,用异样的声调一根一根地数着‘一,二,三,四……’,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呢?”同学们的回答是:“这六七根火柴太珍贵”,“它是红军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种”,“它可以拯救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我又问:“能不能删掉一根一根数的情节,把‘一,二,三,四……’改成‘七根’火柴呢?”同学们的回答当然是“不能”。是的,这简单的“一,二,三,四……”,数出了七根火柴的珍贵,数出了红军战士对这七根火柴的珍视,数出了那无名战士的崇…  相似文献   

16.
语丝     
哲学家来到集市上。屠夫问:“你会杀猪吗?”哲学家回答:“不会。”铁匠问:“你会打铁吗?”哲学家答:“不会。”商人问:“你会经商吗?”哲学家说:“不会。”他们又问:“那你会什么?”“我会思想。”众人大笑:“思想值多少钱一斤?”哲学家说:“我不能做你们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们所不能思考的问题。”说完他便开始思考,众则无语。  相似文献   

17.
有位在中学教初三语文的朋友来信说,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没有事实,那你们的“理论”就是徒劳。某市的一份初三语文试卷以这段话为题,要求判断这里所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还是类比论证?据称,命题者所给答案是类比论证。朋友说,他不敢苟同,想听听我们的意见。这里说说我们的看法。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妨把这两种论证方法作一比较。先说类比论证。写作学上所称的类比论证,也就是逻辑学中所指的类比推理在议论中的运用。所谓类比推理,即“我们  相似文献   

18.
死前的请求一位杀人犯坐在电椅上,即将行刑。“你有最后的请求吗?”神父问他。“有”,犯人回答:“你能一直握住我的手吗?”时过境迁一只苍蝇和它的孩子们在一个秃头上散步。过了一会儿,它若有所思地说:“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像你们这么大时,这里还只有一条小道。”存死期经办员:“您好!请问您办理什么业务?”顾客:“哦,我存一个死期(整存整取)!”经办员:“那请问您死多久?”顾客:“嗯,死一年。”举例经济学家:“什么叫无利可图的经济支出?试举例说明。”一学生:“带自己的妹妹出去玩。”继续比赛一位新来的护士头一次看动手术。“你在…  相似文献   

19.
党史,是一门历史课,同时也是一门党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课。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教学中曾经有学生公然问我:“学这玩艺儿有什么用?”我告诉他说:党史课本不能直接去换烧鸡,但是,作为高等学校,不能没有这门课,作为国家不能没有人去研究党史。究竟有什么用?需讲完上下两册党史才能回答。由于教学中自己时刻想到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在党史教学中自己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几年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反唇相讥     
1.一个朋友说“:你难道不觉得这牛仔裤有一点点紧吗?”不计后果的回答“:不像你那张大嘴上需要的嘴套那么紧。”绝妙回答“:你真的觉得紧吗?我觉得正合适。”2.你喜欢的家伙说“:你不是我的类型。”不计后果的回答“:为什么?你也不是我的类型。”绝妙回答“:实际上,我一直觉得你更像我的兄弟。”3.你姐姐说“:你脸上有丘疹,不能出去。”不计后果的回答“:我至少有些地方可以去。”绝妙回答“:噢,那很明显吗?”4.你最好的朋友说“:我明晚要去那个大型派对,可惜你没有被邀请。”不计后果的回答“:谢天谢地,我绝不能忍受亲眼看着你把自己扔向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