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狗儿     
王丰丰 《高中生》2011,(7):10-10
他叫狗儿,是上水村包子铺李老头的小儿子。李老太生了8个儿子。村里的姑娘出嫁前都要来让李老太摸摸肚子,据说这比去拜送子观音还灵。李老太49岁时生下小儿子,因为担心养不大,所以取名狗儿,农村里的人都认为取“贱名”的孩子好养。  相似文献   

2.
母亲     
母亲的娘家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就是"已经出嫁了"。)  相似文献   

3.
我和吉林     
小时候的我是在山区的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是一个单家独户,周围尽是些竹子、栎树,树之间还有些石人、石马和那比树还高的大石柱.那时出门很难碰见一个人,离外婆家最近的是吉林家,她家在外婆家后面,隔一个大水塘.吉林也和我一样姓陈.她妈想儿子,可生的五个孩子全是姑娘,数她最小.她妈生她时满以为是个儿子,可生下来又是一个姑娘,于是她妈干脆把姑娘当儿子,取了个男孩的名字"吉林"."吉"大概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森林里,鼠爸爸在发愁,愁自己的女儿就要出嫁了。女儿立志要嫁给世间最强大的来保护自己,这样才会使自己终生幸福。鼠姑娘问:"爸爸,谁是最强大的?"爸爸想了想说:"你去找太阳吧,也许他可以使你幸福。"  相似文献   

5.
初为人祖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追旧人"。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地,稀里糊涂地,我就被时间老人推上了为人祖的"高级职称"宝座。女儿生了个白胖小子,忙坏了婆家,也忙坏了娘家。亲家母在他儿子家安营扎寨,我老伴早去晚回"打白班",女婿换休在家专门"跑堂",我和亲家还得抽空搞采购……  相似文献   

6.
树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流传不少植树爱树的习俗 ,值得提倡。添孩植树江西婺源县部分地方 ,迄今仍保持“添了孩子必植树”的习俗。不管谁家 ,也不论生下来是男还是女 ,生后的三天内 ,必须到一个地方种几棵树 ,越是贫苦人家 ,种树也越多。20年后 ,小孩子长大 ,树也成了栋梁之材。是儿子的 ,娶媳妇可以打家具 ;是女儿的 ,可用来办嫁妆。当地人叫“解忧树”。种椰陪嫁海南省文昌县 ,女儿出嫁办的嫁妆之一就是椰村苗 ,到婆家后 ,要将椰苗栽在选定的地点 ,幼苗伴随恩爱夫妻 ,茁壮成长。数年后 ,丛丛椰树 ,…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乡村社会的习惯法里,子女所承担的养老责任是存在性别差异的.一般是由儿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女儿在出嫁前侍奉父母,出嫁后一般不承担自己父母养老责任,但是她作为媳妇则要承担赡养公公婆婆的责任.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出嫁的女儿却参与自己父母的养老过程:通过对村庄一养老个案的分析,阐释了家庭养老中的性别差异变化.研究发现,出嫁的女儿参与自己父母的养老过程的原因在于家庭成员间关系越来越理性化.养老本该是儿子的义务,并且此义务承载着天然的伦理性意义,"儿子养老"演变成"女儿参与养老"表明,支撑家庭养老中性别差异的价值和伦理基础已经被侵蚀.  相似文献   

8.
<正>"九族"泛指亲属。从汉代起,"九族"有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古文说认为"九族"限于父宗,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今文说"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出嫁的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存在出嫁女在娘家和婆家均未取得承包地,在娘家是否保留承包地无法确定等典型问题.原因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权利固化与身份变动冲突,权利宣示和权利保护脱节,权利享有与权利行使分离.基于此,保护出嫁女的土地权益应当兼顾权利稳定与权利平等,赋予出嫁女司法救济权,促进权利享有与权利行使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无袖的毛衣     
我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可高三那年冬天,一下自习,哪怕当时只有9点多一点儿,我就要跑回寝室,钻到被子里。因为我是班上惟一没有毛衣穿的人。爹妈知道儿子没毛衣,但无能为力,只能在信上一次次惭愧地嘱咐我:饭多吃些,能顶寒!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我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给妹妹写了封信,小心翼翼地提到了这件事。信一投出,我就后悔了,这不是给妹妹添乱么!妹妹小小年纪就出嫁了。婆家太穷,拿不出路费,以致妹妹出嫁一年了还没有回过娘家。但我相信,妹妹还是疼我的,像未出嫁前一样。不久,妹妹就寄来一个包裹,是件毛衣。大小没得说,是妹妹照我的身…  相似文献   

11.
儿子的回信     
1954年,一位失婚已32年、客居香港的54岁妇人写信给儿子:"母拟出嫁,儿意云何?"儿子的回信飞快来到,令人动容:"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这位妇人遂嫁与苏姓医生,两人相守20年,恩爱美满,  相似文献   

12.
沅陵白族哭嫁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沅陵白族姑娘出嫁前,兴唱哭嫁歌。  相似文献   

13.
婚嫁的变迁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妈妈讲姑娘出嫁的故事,寒冬腊月,她们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支花,胭脂和香粉在那脸上擦,特别漂亮。小孩子跑到新娘身边,从底下仰望新娘子是不是哭了。因为那时农村有个习俗:姑娘出嫁总要哭两声,以示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眷恋。但那毕竟不是真心哭。于是小孩子便大声叫道:“腊月里,真热闹,许多姑娘变大嫂,嘴里哭,心里笑,屁股底下坐花轿。”然后,由姑娘  相似文献   

14.
佚名 《高中生》2008,(5):16-17
电影《洗澡》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姑娘要出嫁了,她的父亲和兄弟带着粮食和水桶挨家挨户地敲门,用一瓢粮食换一瓢水,回来烧热了给她洗澡——如此情节足以震撼人心,但在西部,对于那些缺水的人来说,连这样的镜头都是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各民族众多的叙事长诗中,哈尼族的《不愿出嫁的姑娘》是一部形象地反映从母系制过渡到父系制后哈尼族姑娘的婚姻悲剧,具有特殊的认识意义和文献价值。长诗分八章,共一千五百行,诗一开始就描写啥尼姑娘对结婚的恐惧和不愿出嫁的决心。爹妈要把姑娘嫁,姑娘苦苦哀求: 阿爹阿妈啊,我一辈子哪里也不去。你们不要嫁我,女儿要跟爹妈在一起, 我不愿去啊,女儿在爹妈才不会遭孽。  相似文献   

16.
在沿河土家族婚俗中,首先要请媒人说亲,然后送聘礼、讨庚、定亲、迎亲、回门。其中,独特的婚俗有哭嫁、过礼、迎亲、拜堂等。哭嫁"哭嫁"是土家姑娘出嫁时告别亲人的仪式。新娘一般在婚前二三天开始"哭",会"哭"  相似文献   

17.
余飞 《中国教师》2008,(11):29-30
<正>一日,儿子放学,我去接他。儿子小声告诉我,旁边那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是他的外语老师。我要他主动和老师打招呼。"Hello,MissLi",儿子脱口而出,那位老师流利地回答"Hello,boy",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了《诗经》中《桃夭》一诗的主题侧重,认为《桃夭》不仅是一首歌颂婚嫁的民歌,而且,重点歌颂姑娘出嫁时父母对女儿的叮嘱,希望她出嫁后做一个宜室宜家的好女人。  相似文献   

19.
在北方小麦种植区域,至今流传着一种麦子丰收以后,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或者娘家人看望出嫁的姑娘的礼仪习俗,在山西的南部地区被称为“走麦罢”。结合田野调查和古文献资料,我们认为“走麦罢”习俗,源于早期祭祀土地丰产的巫术仪式,后来发展为具有多重礼俗功能的礼仪活动。伴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地位的转变,此习俗也逐渐呈现出衰微趋势。  相似文献   

20.
沉陵白族姑娘出嫁前,兴唱哭嫁歌。当订了婚的姑娘的父母应男方要求“放口”(即同意出嫁)之后,嫁娘便不再出外做事而深藏闺房之中,白天忙着做陪嫁鞋,准备出嫁时给新郎、公婆、男方伯叔、兄弟姐妹、外公外婆、舅父母等每人一份见面礼;夜晚唱哭嫁歌。唱哭嫁歌时,一般都请同宗的未婚姑娘三五人甚至十多人陪唱,场面十分感人。哭嫁歌有单哭唱与合哭唱之分。单哭唱由嫁娘个人在夜深人静时单声哭唱,抒发满腹心事,给父母、哥嫂和亲友们听,有时亦请声调近似的姑娘代哭。合哭唱即嫁娘与陪哭者一齐哭唱,陪哭唱人多时,亦可分成几个小组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