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49-2003年,我国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工农业发展关系呈现“以农养工”的整体性特征。由于政策的差异,工农业发展关系呈现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工业优先发展阶段,国家实施制度强制下的“以农养工”政策,保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农业和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工农业互利发展阶段,国家实施“以农养工”的政策导向,保证农民收入提高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工农业市场化阶段,国家实施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以农养工”政策,主要解决社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向政策"是1993年11月至2008年4月台湾当局为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南向政策"违背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加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等因素,该政策在总体上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台湾当局"南向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其失效,对于中国大陆、台湾、东盟国家三方关系的未来发展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政治接待、旅游创汇、大众旅游以及品质旅游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旅游政策与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演进的关系。产业政策指导了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地位的改变,促使旅游制度环境变迁,要求制度必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基于1949-2018年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413个旅游发展政策文件,从政策样本的数量、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旅游发展制度的演进。研究发现:旅游政策演化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从萌芽到形成、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旅游政策目标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可以发现两者都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而且两者的演进阶段基本上也是对应的,因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总体上与经济发展存在稳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以粮食税为改革突破口,创造性地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成功地把社会主义与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商业,这一时期列宁资本主义观呈现出由偏激向温和、由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由借鉴向创新的演进特点,这种演进不仅帮助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探索出走向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行道路,也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奉行数千年而不管,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华夏民族能够接受这种政策主张?这~主张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是中国经济臾研究被忽视的问题之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重农抑商”的关系,从表现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可是当我们深入到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本质关系之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与中国古代以来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有着某件联系的,这个联系就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数千年来,在本质上始终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的阶段性转换,而“重农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7.
梁军 《教育学报》2009,(2):100-108
不断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教育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教育也逐步被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利用1980~2006年中国的教育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在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向量自回归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教育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发展确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在肯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为中国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也是在这个进程中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总结在这一历程中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呈现出的以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为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视角出发,对我国学生贷款政策子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细化分析,并就我国资源禀赋现状、高等教育财政资源条件、公众价值观念等较稳定因素对学生贷款两大政策阶段变迁过程的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政策演进历程的反馈环进行了描述.同时在动态演进的框架中阐述了我国学生贷款两大发展阶段政策的关系与区别、政策变迁的触发及影响因素,解释了产生我国学生贷款政策问题驱动、采取渐进修正路径等政策变迁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多元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和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第三产业对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同时国内旅游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也较大,但国际旅游业对第三产业贡献较小的结论。对于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为河南旅游业发展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业与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同时经济对农业的反哺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农业发展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关键,探究合理、科学的经济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与高效化,既是经济发展自发演进的趋势,又是区域政策制定者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目标。而作为珠三角一体化先行区的广佛肇经济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应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区域合作的一个利益共同点,进而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产业之间的相协作与关联。分析了广佛肇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突出问题,提出可从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加强工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区域内城市间分工协作等方面对广佛肇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的变迁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1986~2004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度最高,而农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引导西部地区经济快速且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4.
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30个行政区域2000—200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测算与分解,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源泉、区域差异原因与跨期生产率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平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上升,技术进步为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技术效率则在一定程度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中间投入,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产业路径。它既是农业高效发展引擎,又是以工促农的路径。理论界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反哺农业中的作用,但缺乏相应的实践案例分析。河横村作为江苏省农业的先进典型,依托科技园区,连接农工贸,形成河横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个很好的诠释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实现以工促农。根据市场经济环境,有重点、分层次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农业技术推广是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改进的重要驱动力,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技推广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从北洋政府、南京政府、战乱三个时期对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农技推广体系演进过程、推广内容和支持体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发展的特点及启示,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在调整过程中要走好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几步棋。要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东部重点可放在建设农村工业小区和发展农村小城镇上,中西部地区宜重点建设县级以上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建制镇。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发展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与英国农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比较研究表明,由于自身国情和所处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各国农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不尽相同。通过数量模型的建立与运行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发展对城市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城市化对农业发展也具有反向推动作用。农村-小城镇-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脉络。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城与乡的协调发展,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落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后发国家 ,当政府不能将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寄托于外部世界时 ,农业剩余就成为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源泉之一 ,因此国家参与对农业剩余的分配 ,就成为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 ,政府从农民那里“拿多少”和“怎样拿” ,则是有高下之分的 ,对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却是大不一样的。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的曲折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与农民的这种分配关系制约的。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安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安徽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发展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作者认为调整安徽产业结构,需要建立正确的结构调整思想,实行非均衡发展的赶超战略,当前特别需要注重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社会需要基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