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的革命     
数字技术引发一系列革命。首先是读者的革命;读者需求的根本性变化直接导致了书籍内容的创造者-作者的革命;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层变革下,书籍自身也在悄然革命;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也正在改变包括出版在内的商业活动。这一系列革命已经触及出版的本质。未来出版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而是人,是编辑的远见与识见以及编辑的内容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2.
左宗棠在西北期间,对刊刻图书非常重视,设立了专门的刻书机构,刊发了大量儒家经典、宣传礼教与法律知识的书籍和传播农业技术知识的书籍,为西北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很值得总结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五代十国时期是雕版印刷技术初步兴起、书籍从抄写文本过渡到印刷文本的承上启下时期。受雕版印刷技术推动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五代书籍刊刻取得了相当成就,具体表现为官刻滥觞;刻书规模、种类及数量的发展;技术、人才、印刷物质资源的积累传承等,为后世书籍印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姚光明 《编辑之友》2012,(8):106-107,110
书籍作为内在永恒的文化生命体,其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从吾民吾土优秀传统书籍设计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当代的审美观和技术,在造本语法上兼容并蓄,并始终牢牢抓住书籍生态系统文化之"魂",创新各种书籍之"体",才能构筑具有本土本我思维文化活力的书籍生命体,推动我国书籍生态系统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书田 《青年记者》2016,(27):111-112
清末民初之际,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与技术进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传达交流的工具进入上海市民文化视野。广告作为报纸版面内容的组成部分,能折射出社会需求变迁。书籍出版业是早期上海《时报》广告的主要来源,这些名目繁多的书籍广告是窥探上海文化焦点变迁、出版事业变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书籍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是知识和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文字和书写的抽象化符号。纵然技术革命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但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在人类社会中保留着其社交功能。文章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社会中与书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梳理,探究书籍在人类社交实践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现书籍在人情往来、学术交流、互动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出版业应进一步紧抓读者需求,传承优良传统,精准定位社群,用心维护社群,并尝试突破社群,打造全社会的尚“书”之风。  相似文献   

7.
现代书籍出版,对书籍设计的重视日益凸现。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书籍设计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事书籍设计的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书籍设计的理念不断创新,风格呈现多样化,有些书籍设计很有创意,很有水平。这些,反过来,对书籍出版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低级趣味、粗制滥造的书籍设计也渐渐多了起来。书籍是文化产品,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它的文化性。书籍设计必须体现文化性,是需要我们投入热情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8.
作家周国平在《北京日报》撰文说: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一点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9.
“开放内容联盟”(OCA)是一种通过扫描印刷型书籍,对这些资料进行标引.以提供检索的新的重点工程。它是在2005年10月3日由个国际性的营利和非营利组织联合协会发起的.这个协会中包括了文化机构、技术机构、非赢利组织以及政府机构等。通过这一项目,属于公有版权的书籍,以及OCA已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书籍,都将提供全文的开放存取。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跨平台出版的书籍设计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钟隽 《中国出版》2012,(23):36-38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交流文化的重要媒介,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与进化过程中,书籍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演变:从"甲骨文"到"简策""卷轴""线装书",再到如今装订成册的现代书籍;制造书籍的基本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从造纸术到活字印刷术,再到如今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21世纪,人类延续千年的传统阅读习惯与快节奏、多媒体的数字时代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数字书籍、纸质书籍和多媒体读物同时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