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翠凤 《当代传播》2005,(6):104-105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打出了“提供新闻线索有奖”的广告,而各大传媒上由老百姓提供线索后采写的新闻也越来越多。于是,一类新新职业者开始出现——新闻线人。新闻线人的概念和种类有资料显示,我国的新闻线人大致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从本质上说,新闻线人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一经采用,便获得几十到几百不等的奖金。2003 年11月,北京《新京报》打出了“首期万元线索大奖”的广告, 很快,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核心报道的线索提供者获得奖金一万元,这是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线索奖。2003年12月9日,伊拉克人贾迈勒,这位让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领先全球10秒的新闻线人,前来新华社北京总部接受了新华社颁发的最高奖——社长总编辑奖。2004年5月开始,新华社在新华网以及新华社旗下的各个报刊醒目位置公布有偿报料的热线电话,把新闻线人争夺战推向了白热化。  相似文献   

2.
"新闻线人"现象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果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 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那么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 羊城晚报》等传媒已经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近来,这一做法几乎在全国传媒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逐步攀升。尤其是2003年11月,《新京报》刚刚横空出世便打出“万元征集新闻线索”的旗号,成为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新闻线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特别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是其引起的传统新闻体制和观念的变化。 一、“新闻线人”现身上海进入2001年,有早晨读报…  相似文献   

3.
邵宝钢 《视听界》2007,(3):92-92
常州电台新闻台的全天节目中,每逢13个整点,《新闻冲击波》均会播发由新闻台在社会上发展的100个新闻线人提供的“线人播报”,这已在常州运作了两年多。我们把“线人播报”的内涵定格为片头设计的内容,即“时间的重量,真实的份量,一切源自百姓的力量。线人播报——老百姓自己发现、自己播报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李曲 《新闻界》2004,(4):64-65
这两年,一个名词——新闻线人,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这些人通常是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普通人,主动将自己遇上的趣闻、事件第一时间通报给媒体,大大提升了媒介对新闻“活鱼”的“拦截率”。《北京晨报》一位记者曾做过统计,北京主流综合性都市报热线版的新闻有80%来自线人的报料。  相似文献   

5.
3月23日的《新闻出版报》刊登报刊评介文章:“《大河报》上‘灾难’多”,对《大河报》以比较多的版面、比较集中的方式,大量报道社会新闻,以致“颠覆”、“爆炸”、“死亡”等字眼充斥版面提出非议。其实,这种现象绝非《大河报》一家独有,许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媒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6.
常州人民电台新闻频率每逢全天13个整点播出的新闻节目《新闻冲击波》,均会播发由频率在社会上发展的100个线人提供的“线人播报”,两年多来,这一全新的新闻形式不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得到了广大听众的广泛肯定,有不少热心听众提出建议或干脆自荐充当电台的“新闻线人”。  相似文献   

7.
2004年末,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朱筱筱同学向30多位《大河报》的小记者介绍了自己当年与《大河报》作文版的一段情缘,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从一个读者到作者,再到学习上的成功者的经历……十年来。无数个像朱筱筱这样的同学见证了《大河报》青少年版面的成长历程,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辟青少年版面的非少年报,《大河报》的青少年版面就像一个“作文课堂”,引领无数同学走上了新闻和文学的圣殿。“利人也是利己”,在服务对象读者的过程中,版面自身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了青少年读者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那么这样一个小小的版面如何长久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呢?  相似文献   

8.
媒体间特别是区域性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促进各媒体纷纷扩增传播内容,增加对新闻线索的需求量。媒体公布对新闻线人的酬金,直观认同了新闻线人的价值并激励着普通受众。因此,新闻线人在近年数量增加,层次扩广,出现了职业化趋势。本试图就我国当前新闻线人发展中存在的“职业道德”失范和自律问题进行粗浅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线人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正逐渐成为一个收入可观的职业。支撑电视新闻线人孜孜不倦的前提,是收入颇丰的“报料费”;而支撑电视新闻人看重线人的前提,是有价值的新闻源。双方各取所需,却也不无矛盾,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电视新闻业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杭城品牌民生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为例,用实战经验来阐明电视新闻人和电视新闻线人之间,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简——即简洁凝炼。标题是新闻的缩影,是对最有新闻价值事实的概括。恩格斯说;“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便愈好”。从版面上看,标题简单才能醒目,一下抓住读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读者理解的角度,标题简单才能明了,让读者一目了然,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大河报》标题的“简”可以从两方面谈:一是标题行数的“简”。《大河报》的标题模式两种:眉题+主题、主题+副题。绝少有眉、主、副、“三军”齐上阵的。笔者粗略地查了一下1999年7月-2000年2月的报纸,只发现一条,即“省会举办庆澳门回归、迎新千年大型群众文…  相似文献   

11.
《大河报》新闻标题制作的美,这是很多读者都公认的。除了上次笔者在《擦亮新闻的“眼睛”》(载《新闻三昧》2001年第9期)一文提及的外,下面,笔者仅就《大河报》在新闻标题制作方面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在标题制作方面先声夺人是《大河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标题是一门艺术。读者在浏览报纸时花在标题上的时间是极为短促的,因此,标  相似文献   

12.
“新闻线人”,就是通过向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被媒体采用后获取奖金的人,也叫新闻报料人。概括起来,当前的新闻线人可以分为三类:职业新闻线人、副业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据统计,目前媒体根据新闻线人提供线索采编的新闻比例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媒体市场化使各媒体之间,特别是区域性媒体之间竞争加剧。各媒体纷纷扩增传播内容,对新闻线索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新闻线人”具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新闻内容后详细标注对新闻线人的酬金,更是直观认同了这一群体的价值并激励着普通受众群体。因此,新闻线人近年不断发展,并出现职业化趋势。既是“职业化”,理应具备“职业道德”。结合我国当前新闻线人在发展中所存在的某些失范问题,对其“职业道德”结构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一、当前新闻线人存在的几种道德失范问题首先,经济利益的直接驱动使新闻线人某些行为失范。新闻线人作为一种职业的…  相似文献   

14.
30年前的1982年元旦,羊城晚报启用读者来电专用电话76887,并开设《读者今天来电》专栏。这一“破茧”之举引发全国报纸争相设立读者报料电话,新闻线人由此出现。时至今日,新闻线人的队伍日趋扩大,他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媒体的顺风耳、千里眼。新闻线人的产生,突破了新闻信源无偿提供、新闻制作流程由传媒包办的传统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兴起,新闻线人捕捉线索变得越来越容易,提供的线索内容也越来越生动和丰富。然而,我们在关注新闻线人给新闻生产特别是丰富信源带来的积极一面的同时,如何加强对新闻线人提供的信息的甄别,如何加强对新闻线人队伍的管理,不为一味迎合读者而降低媒体的品位,是媒体人面临的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线人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涛 《现代传播》2005,(4):122-123
所谓新闻线人,是指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获得报酬的人。新闻线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专业新闻线人,自制设备,以此为业;副业新闻线人,不定期提供新闻线索。新闻线人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合法性,其存在值得大力提倡。新闻线人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一是新闻线人的出现是新闻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适应了社会公众对新闻发展的最新的需要。如今,新闻市场竞争较之以往更加激烈,如果媒体按部就班,依然故我,固步自封,其结果很可能是被淘汰出局。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北京媒体首先打出了“重奖新闻线索”的口号,从新闻的源头上展开竞争,企图…  相似文献   

16.
杨爽 《新闻世界》2013,(1):48-49
本文以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大河报》社会新闻报道为例,采用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法,对《大河报》社会新闻的选题、版面、写作和内容进行分析,展示了《大河报》社会新闻的特色及现状,并探讨我国报纸社会新闻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南阳“狮面人”杨会民丁术初告成功后,给《大河报》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杨会民在信中说,连日来,他一点在为将要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激动不已,这一切是《大河报》牵线搭桥带来的,《大河报》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家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相似文献   

18.
王聪  葛威 《河北广播》2005,(5):62-63
“新闻线人”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最早兴盛于香港。六七年前,广东的《羊城晚报》等传媒也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如今,这一做法更是在全国媒体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逮步攀升。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14日,《达州晚报》刊登了我们采写的一则消息:《为了157位农民工十年血汗钱》,全文仅短短780余字,但却“横扫”了达州市新闻一等奖、四川省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三项大奖。为何一篇短短的文字却能如此博得各路评委的青睐,几乎囊括了省市所有的“顶尖”大奖,此文到底有什么惊人魅力?文章的背后还有什么“文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对于同行们能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大奖,笔向来是很佩服的。因为,新闻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牺牲多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大奖实在不易。然而,笔读到《新闻与写作》杂志2004年第6期一篇章,标题为《用“心”拍摄》,说的是《三秦都市报》摄影记杨小兵拍摄的一幅图片《孩子上学“走钢丝”》获得中国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