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魅力独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结构精巧、语言华丽,在人性方面有深刻的发掘。本文以张爱玲小说的奇喻为基点,来窥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其文学创作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是对女性命运、婚恋情感的关注,其小说中的女性可分为传统型、物质型、变异型。张爱玲以其深刻的女性意识,刻划了一系列独特的女性形象,丰富了现代学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入手,指出她作品中透视出的独特的文化心态:“苍凉”与“悲哀”的“人生启示”,通过分析其后期作品《十八春》、《小艾》的艺术缺陷,进一步说明张爱玲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的稳固性,并对其文化心态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欣赏性。作品中的人物深刻揭示了因人性扭曲给自己、他人带来的苦痛,作品不仅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创作风格,更体现她对于人生、人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张爱玲小说的美学追求。《倾城之恋》在开头与结尾写下一模一样的句子,强行拉开读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美。这样的审美理想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也多处可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视角模式的转换着手分析张爱玲的作品《沉香屑——第二炉香),将张爱玲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位读者能够更充分地体会张作的精髓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董广智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73-76,115
指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其独特之处在于她作品的“苍凉”风格,并论述了张爱玲“苍凉”风格的内涵、渊源、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对张爱玲作品进行研究的学者一开始都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语言艺术、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等。张爱玲的小说融合了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对于细节的描写以及精妙比喻与意向的修辞方式。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成就了张爱玲成功的小说世界。本文主要针对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张爱玲小说精湛的语言,丰富的涵义,独特诡异的情绪、凄美绝伦的故事。欲语还休的氛围营造,都是独出机杼,与众不同。试图用还原张爱玲的精神世界,剖析她对于自己笔下的角色。又是如何的看待。  相似文献   

11.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12.
如果从文本的思想内涵、整体艺术或接受关学等视角考察,我们很容易认同“张爱玲热”是文坛的奇迹或是张爱玲生逢其时的幸运。但当我们把张爱玲现象置于传播学视野下。对作家及其作品加以整体观照时,我们发现,张爱玲及其作品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离不开三次热潮所处的传播环境,以及其独特的写作技巧、自身的魅力、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受众的选择与满足等。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共同作用,才打造出这一华丽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通过对张爱玲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的性格由三种特质构成,即:敏感、早熟;沉静,孤僻;悲观、冷漠。这种性格影响了其创作风格,使其创作风格“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令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无数。本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走红的张爱玲,因与新学主流相去甚远的“另类”特色而在50年代以后“消失”,又因其创作的通俗、现代性与独特艺术风格在20世纪末海峡两岸三地形成阅读、研究和出版的“热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化的错位,读的选择,促成“张爱玲”这一学现象的出现,读、作、出版、媒体合写出张爱玲的“神话”,留给人们许多有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传奇》看张爱玲的心灵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那“沧桑看惯”的写作姿态,她那透过繁华喧嚣俯临人生苍凉底蕴的悲悯眼光,甚至对琐屑快乐、浮华欢喜背后透骨的凄凉的清醒认识,无不带有心灵的、精神的形而上性质。这也正是张爱玲比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甚至比鲁迅更为独特的地方,因为她开辟的是文学本身的道路。然而张爱玲的心灵世界也存在局限,那就是她在洞见人生的悲剧性处境之后,不是向更高的精神层面开拓,而是选择了妥协的后退,精神探求上的妥协退让必然导致琐碎情调的泛滥,张爱玲正是在这里折断了自己原来可以继续向上攀升的天才的羽翮。  相似文献   

18.
李霞 《现代语文》2007,(5):42-44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与《红楼梦》对她的深刻影响和熏陶有着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张爱玲运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以聪颖灵慧的禀赋承续和发扬“红楼梦》的文学传统,并且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大批活灵活现、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彰显独特的艺术风格,蕴含着深层的寓意。她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构建的世界别致新颖,异彩纷呈,不落俗套。张爱玲巧夺天籁,借感官为读者描绘一个生动的感性世界,借用意象象征主人公的命运,使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在不知不觉中神游张爱玲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极大地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