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在《学生作的情感疏导》一(见《语学习》1999年第6期)中说道:“学生作是一架钢琴,当你触动它的琴键的时候,总会发出叮咚的声音。但愿我们语老师能深谙乐理,把它弹起来,奏出和美的旋律!”章发表后,全国不少语界同仁写信给我,要我“快弹数曲”。我自知才低识浅,遂终日苦干勤练,今斗胆借《中学语教学》向诸位“考级”:  相似文献   

6.
本课是在学过《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有关声音的教材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了解声波传入耳中以后是怎么引起听觉的,教育学生爱护自已的听觉器官。本课教学可按“耳朵的构造”、“耳廓和耳道”、“鼓膜”、“两只耳朵的作用”等步骤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扩想小学课文中的许多词和句子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想象,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段话:“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上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是怎样的情景?“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讲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詹天佑》一课,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创造性工作是教学重点。课堂上,我启发学生:詹天佑设计了“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他为什么能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他的动力来自哪里?许多学生说:“来自他的爱国心。”突然一个声音不紧不慢地飘出:“因为有奖金。”  相似文献   

9.
李健 《物理教师》2006,27(2):32-32
在高中《物理》(选修加必修)第二册第58页,有一个“做一做”“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所用人力物力和场地都较大,一般都不会组织学生去做.在原来的课本上是用音叉做“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但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课堂上做只能使少数学生绕着音叉转体验一下,对于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颁布,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及省级实验区的学校已开始使用新的实验教材。要很好地落实《音乐课程标准》中“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以及“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及歌唱中正确的呼吸方法”的教学目标要求,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最基本、最浅易的声乐知识与歌唱技能。一、关于“自然的声音”及其正确的施教方法1.“自然的声音”与“非自然的声音”“运用自然的声音来唱歌”是《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要求,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然的声音”。自然的声音是指人们歌唱时从自然声区唱出来的最自如、最…  相似文献   

11.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批改作文 ,为一篇文章开头而拍案叫好 :“一间教室 ,两个监考教师 ,十六张桌子 ,三十二个学生 ,一点声音也没有。”他想起了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还是七步 ,”又想起了林嗣环的《口技》 :“一桌 ,一椅 ,一扇  相似文献   

12.
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的教学中,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较多,虽然初二学生初人物理之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涉及的研究方法全面铺开,更不能讲得过深,只能暂作为过程体验性教学目标,以防无形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但作为教者要从全面的角度和一定的高度,有意识地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渗透,下面是笔者在“声音是什么”教学中设计的渗透用语及学生回答实录.  相似文献   

13.
《声音》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三册的第11课,与《土电话》构成本册“声”的教学单元。“声音的高低”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声音的高低”这个片段的教学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地感知声音)和比较能力(比较声音的高低)。过去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敲击铝板、弹橡皮筋来认识声音的高低。但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不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低年级学生好动,喜欢新鲜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究竟如何才…  相似文献   

14.
耿宜宏 《物理教师》2010,31(8):20-20
在高中《物理》(选修加必修)第2册第58页,有一个“做一做”“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所用人力物力和场地都较大,一般都不会组织学生去做.在原来的课本上是用音又做“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但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课堂上做只能使少数学生绕着音叉转体验一下,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听不到声音的变化,只能听教师讲讲而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音叉和共鸣器的办法,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听到,体验声音的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15.
《倾听声音》是我制作的一个个人网站。这个网站包括“城市街道”、“田野农村”、“学校”、“乐器店”和“剧院”、“工地”六个功能各异的板块。“情境模拟”“问题库”“太空影院”“网上漫游”“聊天室”等三级小标题都可以点击激活。每个功能板块将录像资料用“情境模拟”的形式把学习者带入各种声音的情景之中;“问题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提问的空间;“自由探索”部分的“太空影院”是一个由点击菜单自由出入的flash教学软件,  相似文献   

16.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因而鉴赏《琵琶行》,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绕不开的教学重点,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赏析则是重点之中的难点。对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对比赏析、涵泳品味等方法加以突破,引导学生鉴赏“悄无言”与“秋月白”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我曾执教过《海底世界》的公开课。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讲海底的声音)时,有两个男生在下面讲起话来,我轻轻地走了过去,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都有些紧张起来。课堂上便出现了下面的一幕:我:“你们俩刚才在说什么?能告诉老师吗?”学生似乎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作声。我:“你们是不是在下面模仿海底动物的声音?”这一段讲了海底的动物能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学生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我:…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大同十一中的张宏老师在《窗》(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浸润着人文精神,真正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要热爱学生。一上课,张宏老师就面带微笑谦和诚恳地和学生交心;学生的眼神中分明流露着对张老师的认同。在“导课”引发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其学习兴趣时,张老师引用迪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让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热烈发言。他说:“用你的声音证明你的存在——我言故我在。”然后用钱钟书的话——“春天是可以在窗子…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八年级(下)教材中安排了专题《叶》,有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唐代宣宗宫人的《题红叶》,王勃的《山中》,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以及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绿叶》,青勃的《绿叶的声音》,还有日本散文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时代穿越古今,地域跨越中外,文质兼美,形神兼备。为了让学生更多地领略叶的丰姿,更深地感受文学作品中叶的形象,我选择了通过建立专题学习网站来进行本专题的学习。设计了“赏叶的丰姿”、“听叶的声音”、“读叶的的内涵”、“抒叶的情怀”四个子栏目,搜集了关于叶的图片、音乐、文学作品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讨论版和留言版发表观点、抒发情感、拓展想象,并据此设计了网络课《叶落归根》。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