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选“伤死那些失恋人,我唱死你榜”的歌手有:
  掏心窝子高手陈奕迅先生,能把一斤半芳心捣成茄泥;
  莫文蔚,《打起手鼓唱起歌》的专辑除外;
  孙燕姿、张惠妹、那英,华纳如泣如诉、戴孝诸女神;  相似文献   

2.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3.
真教与真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就体现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在做上教,那就得以学定教;学生在做上学,那就是自主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相似文献   

5.
《通不通》原载于1935年6月16日《生活教育》杂志第二卷第八期,主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对张耀祥先生在《教育杂志》上一篇批评短评的回复。张耀祥先生批评陶行知先生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一语言论不通。故陶行知先生写此文与张耀祥先生商榷,也是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句话到底是通还是不通的答复。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在生活中备课。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与之相对应的高科技人才.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麻木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必须不断变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意思显而易见:中国的教育只是死水一潭式的传授旧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充满生命力的创新教育。时至今日,这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象还是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功利的因素外,更多的是教师们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两种不同的诱导培养基诱导冬小麦的成熟种胚,用得到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通过对愈伤组织成苗率、分化率、褐死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品种用最好的诱导培养基得到的愈伤组织质量提高,成苗率、分化率都大于用基本的诱导培养基得到的愈伤组织;对两种愈伤组织同时进行愈龄实验,发现不同愈伤组织培养的最适分化时间不同,继代一次分化率、成苗率都最高;随着继代代数的增多,褐死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彭佳 《生活教育》2008,(12):32-3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能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是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1.
钱瑛 《考试周刊》2013,(59):192
<正>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程资源由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多年来一直未引起幼儿教育界的重视,各地的幼儿教育多拘泥于教材,只重视静态知识的灌输,忽视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将幼儿的生活与幼儿园教  相似文献   

12.
沈明 《家教世界》2013,(7X):206-207
<正>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是"中国化新教育的独特创造",是陈鹤琴先生在丰厚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渐提炼而成的,是其长期致力于中国化新教育实践总结。陈鹤琴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和探索,他反对"死教育",倡导"活教育",形成了"活教育"思想体系。在现代教育史中,人们习惯把陈鹤琴称作"幼儿教育家",这不能够全面概括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稚园教育、中小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延伸一下,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要活的课堂,不要死气沉沉、僵化保守的课堂。"而如今,"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  相似文献   

14.
一、生活化教学概述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我们看到生活化的教学是教学发展的新方向,是教育走向成熟的新道路,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在深化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之重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作为基本理念,第一次被写进课程标准,它包涵三个基本要义: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  相似文献   

18.
<正>看了《走近陶行知》,我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进行一个综合对比。陶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儿童教育中有很大造诣,他当年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后回国大力普及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后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与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只有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的目标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