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电视剧《甄嬛传》是近年少有的佳作,但从字斟句酌的角度细抠,也略有一些儿缺憾。像主人公名字甄嬛的"嬛",或许就不应读作huán,而应该读作xuān。查《汉语大词典》,发现这个"嬛"字有三个读音。首先是与"嫏"组成"嫏嬛",这个词读作  相似文献   

2.
王正 《学子》2003,(2):54-54
《七根火柴》课文里有三处使用了“粘”字:①他……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②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面粉……⑧……打湿了的头发粘在前额上……在教学中,老师告诉同学说,“粘”有两个读音:zhān 和 nián。根据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来确定该读zhān 或 nián。说上面的①读 nián,②和③都读zhān。这是吴迪念初中时学语文课文学的。现在她上高中二年级了。老师在教学中恰巧又举了《七根火  相似文献   

3.
“茄”《新华字典》注音有二种:①jiā②qié读“qié”时是表示一种草本植物,果实球形或长圆形,是普通疏菜。表示这种植物的果实“茄子”时也读“qié”但在“雪茄”里,则读“jiā”。这是《新华字典》注释中唯一读“jiā”的音。社会上有一种“雪茄烟”。烟盒上明明注有拼音“xuějiāyān”,但社会上却有许多人把它说成“xuěqiéyān”,甚至有些教师也这么读,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4.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他老人家的名字怎么读,本不需我们现在来讨论。但不料我前日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谈话间,竟意外地听到他把“萧乾”称为“萧干(gān)”,这着实让我大跌眼镜。我当即纠正说那个“乾”字读qián,可他却坚持说应读“gān”,并随即找来1999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8·9期合刊与我论理。该刊中有一篇题为《萧乾的“乾”字怎么读》(署名田传宝)的短文,明确提出“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应是‘gān’”。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句中的“间”注音,教学参考书所给答案是jiàn,这是错误的。“有间”的“间”有两读,一读jiàn,一读jiàn。先说“有间(jiān)”。表时间,意思是有顷,有一段时间。《庄子·达生》:“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史记·五帝本纪论》:“《书》缺有间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上,请学生读课文《天火之谜》。当读到“弗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中的“冠”时学生读成guàn,有一个学生指出是guān。到底是guān还是guàn?课前,我也忽略了,但是有学生提出来了,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怒发冲冠,指人发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常犯的十大语文差错有哪些?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对此进行了盘点,这十大语文差错主要来源于热点社会新闻事件,其中包括棱镜门、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高考等。(《重庆晚报》)世界上最怕的是"认真"二字。《咬文嚼字》常常挑出语文差错,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尊重和敬畏,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正是从这个角度说,"2013十大语文差错"是堂精美的语文课。说其"精美",首先在"精",其次在"美"。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新年伊始,语文界"啄木鸟"《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壹"新冠"的"冠"误读为gu■n。"新冠"几乎每天都在各类媒体中出现,常有人将"冠"误读成gu■n。"冠"是个多音字:读gu■n,名词,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读gu■n,动词,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  相似文献   

9.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榜单,"宝宝"名列其中。本文主要探析"宝宝"的语义、语用特征以及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2,(31):12
正悦读提示:2012 年,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荧屏大热,受到老中青各类观众热捧。剧中女主角"甄嬛"获得观众夸声一片,粉丝无数。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甄嬛这个人?有的话,其原型又是谁呢?  相似文献   

11.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了2008年我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它们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相似文献   

12.
<正>我经常翻看语文刊物《咬文嚼字》,杂志虽小,影响很大,我能从中了解和学习到好多汉语言知识。每年《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集合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本年度十大流行语,2014年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有"断舍离"这个词,它源自日本家政咨询师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一书。山下英子倡导通过"做减法",收拾好自己居住的房屋,让自己处在宽敞明亮的空间,从而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做减法,减去多余的反复冗杂,减去奢侈的  相似文献   

13.
《云南教育》2011,(2):3-3
据《光明日报》消息《咬文嚼字》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岁末揭晓。2005年以来,该杂志每年公布一次发生在本年度的十大语文差错。2010年遴选出的十大语文差错是:  相似文献   

14.
《送东阳马生序》里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其中的“冠”怎么读?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2004年10月第3次印刷)、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1月第9版,2003年11月第1次印刷)都注guàn,笔者认为应注guān。“冠”是多音字。读阴平guān时,表名物义,如“免冠”“树冠”“冠心病”“弹冠相庆”“怒发冲冠”的“冠”;读去声guàn时,表动作义,如“弱冠”“及冠”“冠军”“沐猴而冠”“勇冠三军”的“冠”。(参见《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的音义对应,古今一致,没有异议。所谓“加冠”,从字面上讲,正如教材所…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12,(5):14-15
2011年12月21日,素有"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副主编王敏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11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中的语文差错非常引人关注。故宫"撼"事,位列"十大语文差错"榜首。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教学要求中在谈到思想教育时,一连用了“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四个词组。其中“熏陶渐染”这一短语中的“渐”是读jiàn(见)呢,还是读jiān(尖)?人们常常会在定势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把它读作jiàn(见),当“逐渐、逐步”讲。但深究一步,仔细考证一下,我认为这个“渐”字似当读作jiān(尖),当“沾湿、浸润”讲,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7.
杜国进 《学语文》2008,(3):48-48
根据《辞海》,“花”读huā,义为。被子擅物的繁殖器官”:“华”读huā时,同“花”。我们知道,名词“花huā”与“华huā”。读音相同,语义相同,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华huā”是源,“花huā”是流。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注释特别标注:"陆游(1125-1210),字务观(ɡuān),号放翁……""观"是个多音字,有两读,一读平声ɡuān,一读去声ɡuàn。事实上,对陆游之字,南宋以来即存在两种读法。笔者倾向于读为"务观(ɡuàn)"。理由如次。首先,陆游自己曾对"务观"读音作过辨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然。王景文乃云:‘真翁(应作直翁——引者)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  相似文献   

19.
《七根火柴》一文有三句话使用了“粘”字:①他……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②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面粉……⑧……打湿了的头发粘在前额上……“粘”原来有两个读音,一读zhān,一读nián,在读nián的时候有一个异体字“黏”,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被淘汰了,《语文知识》1993年第7期《“粘”字的读音》一文也如此说。然而1988年  相似文献   

20.
《云赋》引屈原《九歌·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一句.课本对横注释是"横guāng通光,穷极,广大."我以为不妥.查《康熙字典》注"横"为"古旷切,音桄.盛气充满也."由"桄"音可断"横"应读为guàng不为guāng,其义与课文解释不同.再查《辞源》注"横"通"黉"hóng而不是通"光".尤其是朱熹的《楚辞集注》中,对《云中君》的"英"宫"降"标了异读,而对"横"却未标异读,并把这句解释为"横行注四海,无有穷极也."横行"为"遍行"(见《楚辞》横行②)由此可推知"横"仍读为"héng",义为"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