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李丹红 《陕西教育》2010,(7):118-118
许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熟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对孩子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考分的高低、听话不听话几乎成了一些家长要求孩子、一些教师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劣捣蛋。我们不能忽视,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思维的定势,习惯于为应试而学.习惯于照葫芦画瓢。其智慧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似乎听话的乖孩子更受师长的偏爱,连我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以“真乖”“真听话”作为赞词。毋庸置疑,听话的孩子为家长、老师省了不少心,听话也是不少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优点,但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是不是因缺乏主见而盲从?  相似文献   

3.
卢桂清 《广西教育》2008,(16):27-27
在我们许多家长、老师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吗?好孩子就必须是听话的孩子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  相似文献   

4.
怎样把孩子培养得更好,是广大家长十分关心的大事。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各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对孩子的培养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中国人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由于把家庭教育没有提升到科学的高度,很多家长不懂得究竟该教给孩子什么,不知道怎样把爱和挫折统一起来,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听话”与“不听话”之间的关系,过分看重其在学校班级的成绩排名,并据此过早地肯定、否定孩子,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而一些教师以考试成绩简单评价学生的方法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玛雅 《家长》2007,(Z1)
采访对象及方式:在某中学生论坛上开辟专题邀请8个中学生进行讨论;在某教育论坛上开辟专题邀请6位家长进行专访采访时间:2007年1月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听话教育”始终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当中:在家,父母要孩子听话;在学校,老师要学生听话。无论孩子其他方面表现如何,似乎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喜爱,被评价为“好孩子”。然而,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记者就这个问题,在网络上分别对孩子和家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叮嘱: "你要听话,知道吗?""你真乖!"我们很习惯于下"定义"--不听话的孩子叫作顽童,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我们培养了很多听话的孩子,但是孩子太听话却不一定是优点.  相似文献   

7.
和天真活泼、听话的孩子打交道是非常快乐的。但是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小调皮、小捣蛋令人头疼。在工作实践中,我找到了两种对付“小调皮”、“小捣蛋”的好办法。   一是让调皮孩子知道老师一直在注意他。刚入园的小涵,喜欢围着老师转,只要老师一不注意他,他就有出格的表现。如常一边偷偷地注意老师的动向,一边咬牙切齿地迅速扯一下旁边小朋友的头发,然后马上装作没事;或者是干扰旁边小朋友的活动,说一些打击的话,甚至脏话,搞得周围的小朋友叽叽喳喳告状声不断,他呢,瞪着两只大大的眼睛,等待我的评判……其实,小涵的这些举…  相似文献   

8.
“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  相似文献   

9.
法律没有规定教师对学生享有惩戒权,但是并不妨碍教师对惩戒权的研究。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家长不准体罚孩子,如果家长体罚孩子就有可能丧失对孩子的监护权,《刮痧》这部电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并非所有的美国家长都不打孩子。我们来看一个“体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岂止如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学校教师可取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对孩子实施家教的“老师”;二是本色的人和家长。当家长以“老师”的面目对孩子进行家教时,概而言之就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一则是给孩子指导学习,做老师的助手,或指导孩子专长的发展,其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家庭教师。二则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意志教育等。对没有直接指导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而言,家教主要是后者。许多有见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的作用。但“身教”关键在于“做”,“做”一时容易,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应该成为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然而,许多年来,我们的教师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对孩子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今天在学校听不听话?"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时至今日,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玩劣捣蛋。爱因斯坦却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  相似文献   

12.
常见到一些家长和教师几乎是无条件地要求孩子“听话”,有些家长喜欢把“听话”作为答应孩子某种要求的前提,有的教师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感情向“听话”的学生一边倾斜。他们对那些敢持异议,勇于抗争的孩子,总觉得不自在,直摇头。这种现象,长此下去,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3岁,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也被称为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心理发展的危机期是指孩子在某一时期逆反心理严重,常与人发生冲突,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当这一时期到来时,孩子会出现一种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心理反应,就是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3岁以后,孩子常常以“不、就不”来拒绝家长提出的要求。令家长不解和困惑的是,有时越不想让孩子做的事,他就越要做,而且任性、“反抗”及破坏性行为表现明显。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些家长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打骂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改变孩子当时的行为,还会对孩子…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借用一句成语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家长总让孩子们要“听话”,这个不准动,那个不准摸,于是孩子们嘴巴蛮灵,能说会道,而动手能力极差。曾在电视中看到,四五岁的孩子没有家长的代劳,竟不知道怎样将熟鸡蛋剥开装进嘴里;上小学的孩子不会削苹果、系鞋带;中  相似文献   

15.
有些家长对孩子只提要求,对孩子的爱和接受很少考虑。他们的孩子要么很乖、很听话,要么逆反心理严重。而另一些家长对孩子很少提要求,对孩子的爱和接受是无条件的。他们的孩子依赖性强,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很幼稚。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要求与爱和接受,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过分强调某一个方面,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偏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鲍姆林德(Banmrind,1967)根据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其孩子的人格特点,把  相似文献   

16.
说“听话”     
笔者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嘱咐孩子要“听话”。诸如,爸爸要出差了,要求孩子在家“听话”;妈妈上班了,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又要求孩子“听话”;带孩子上朋友家作客,还是要求孩子“听话”……“听话”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了。教育孩子听话,使他们朝着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成  相似文献   

17.
1.孩子生活转入新开端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感受、新的动力,此刻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3.孩子感到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用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诱导孩子,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惰,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4.老师家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提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5.孩子在困难、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  相似文献   

18.
家教荟萃     
抓住教育子女的十个“时机”1.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动力,此时家长应因势利导,鼓励孩子求知识、求进步的欲望。2.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3.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开导,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4.教师家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教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提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5.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家长不是训斥而…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再不听话就告诉你老师去”。在家长看来这句话是很正常的,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听到这样的话,我觉得很刺耳,难道老师是大老虎、大灰狼,那么令人可怕? 其实家长并不是这个意思,但对孩子来说会造成一种误解。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会蒙上阴影,他们会认为  相似文献   

20.
刘老师怎么也没想到,才上初一的孩子竟在房门上挂了“请勿打扰”的牌子刘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说是倾尽了心血,然而,孩子却用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轻而易举地拒绝了家长孩子在房门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自有孩子挂的道理,关键是家长怎么办?是对“请勿打扰”视而不见,还是对孩子打骂一通强行摘下来?我想,家长不要过多地责备孩子,更多的是应从自身找找问题。一、尊重孩子的“请勿打扰”。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没有自己的空间的,所有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