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并概括了农业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农业信息在科技兴农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在科技兴农发展中的思路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在科技兴农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类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围绕科技兴农,积极开展支农、惠农活动,为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奔小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都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倡导科技兴农的理念。他们关于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和发展农业的一系列论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技兴农的几个认识问题赵玺玉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科技兴农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等...  相似文献   

5.
论科技兴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农业效益不高等问题仍很突出。探讨科技兴农,阐明加强对农业投入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旨在寻找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的下降,并不能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本文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指出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加强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逐步使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重视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当成为今后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我国实行农村经济制体改革、扶贫攻坚措施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所取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部分边穷地区农村出现农业科学技术难以“下嫁”和“安家落户”的现状。作者认为,要真正实现“科技兴农”战略在边穷地区农村的实施,必须切实重视乡村教师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是人类经济文化事业的重要资源仓库,进接和间接地为人类的文明、科研和教学等服务.随着社会形势的迅猛发展,计划经济模式为市场经济模式所取代,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不仅给图书馆学界以巨大的震动,也给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发展的情势使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由封闭的状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当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给作为科技信息汇集的图书馆事业走向参与农业经济活动带来了机会.从世界经济结构来看,农业是社会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一切社会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图书馆究竟怎样为“科技兴农”服务?本文将试图从分析现代农业的特点来阐述农业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并进而探索图书馆在“科技兴农”中的一些路子.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后,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潮,正在全国形成。农业要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而科技兴农又必须通过教育这个中介环节去实现。农民科技教育是属于农村教育的范畴,它的振兴与发展,对于广大农民生产技能的提高,采用科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21世纪能跨越式发展,为使我国农业能在2030年解决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把科技进步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大力推进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而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技兴农教育,为农村脱贫致富,早日奔小康服务是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也是农村生物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科技兴农教育呢?近6年来,我们课题组在《生物教学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毕生都重视农业发展,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切实之图",将农业兴盛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紧相连.他把中国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科学不发达,认为只要将我国的优良传统和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精益求精,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广阔的前景.他主张科技兴农:一、建立科学的农业管理体制;二、推广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三、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孙中山的科技兴农思想在当时的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以彻底的贯彻实施,但对今天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抓好产业化培训,是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与推广,推动农村产业化的发展,落实好"四民"工程的重大举措。我镇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以狠抓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的龙头,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主动服务于当地经济,在服务巾争依靠,求发展,上档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实施农村产业化培训,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农业产业化培训目标任务下达后,镇成人教育校长及时向主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瑞星同志做了汇报。并由副镇长…  相似文献   

13.
科技兴农作为一项振兴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性决策,实施五年多来,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简称农技高师)在此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苏南农业发展的某些局限性,提出了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变“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为“科技兴农”、“科技强农”。重点就苏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市场、技术和劳动力的社会流动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科技兴农。科技兴农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因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以及这次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决定中都指出:今后实现农业发展目标,要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即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突出了教育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农包括了科技、教育和农业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和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教育是社会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及灌输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科教兴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通过发展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才,在农村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重要领域内大力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是农民紧跟农业科技进步,适应科技兴农战略要求的必然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开放系统,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渗透和改造着我国传统农业,以生物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技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进行的重组、改造和发展,使得农业由产值较低的弱质企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迈进。事实证明,一项科技成果的出现,轻则可以使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改进,创造出巨大的效益,重则可以使农业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实现农业高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科技兴农作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大张旗鼓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唐以志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实现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措施。但近几年来,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却遇到困难,职业学校农学类专业持续“滑坡”,招生越...  相似文献   

18.
发挥科技的巨大作用。进行农业科技改良是改变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技改良不仅包含丰富的内涵,而且可以有多种路径和选择。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比较成功的主要有关国、日本和西欧三条道路。由于独特的国情和省情,上述任何一种模式在民国时期的江苏都缺乏实现的条件。“黄金十年”江苏农业科技改良的历史昭示我们,发展农业,实现其现代化必须选择适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的技术发展模式;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功用,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之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科技兴农提供智力支持;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但目前大多数农村由于文化教育落后,且缺乏农技人才,导致许多现成的、很有价值的农技成果不是推广不下去,就是用得走了样,很可惜。农村许多地方为了早日致富,搞了不少项目,但因为技术不过硬,致使产量上不去,产品质量不过关,而且产品没有翻新,所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阻碍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而中学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层,中学生物学又是与农业生产有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所以,中学的生物学教学能够担任“科技兴农”的重任,也有能力为农村致富培养合格人才,为“科技兴农”出一把力。鉴于此,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中学生物学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结合“科技兴农”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0.
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致富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健全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实现科技兴农的组织保证。通过调查和分析浙江现行的农业推广模式及运行状况,深入剖析浙江省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浙江省农业推广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