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观摩了一位年轻历史教师的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0课"秦王扫六合"。根据初中历史课标的内容标  相似文献   

2.
<正>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  相似文献   

3.
近几天来,学校开展示范课竞赛活动,有一位老师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笔者翻阅了众多有关这一课对秦王人物分析的资料,发现许多教参持相同的观点。主要原因是文章末尾"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笔者认为这一分析不准确,认为秦王应该是一个"善变""善权衡"的人。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何尝少呢?本文从多个方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4.
侯洁 《快乐阅读》2011,(15):123-123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鸿门宴》中樊哙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课本的解释为"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这里对"如"字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四处地方写荆轲去燕往秦刺杀秦王,选用了"行""往""去"三个近义的动词来叙述荆轲刺秦的行为和心理。由这三个动词的选用以及文本语境义的探究,我们就能看出《战国策》用字的精准。其实,"行""往""去"这三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今天区别不大,都是"离开、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三个词的含义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行"就  相似文献   

6.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被编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记录了一场安陵与秦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文章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唐雎、秦王和安陵君三个人物形象,在委婉含蓄的外交辞令中展现给读者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非凡才智和纷繁复杂的外交形势。  相似文献   

7.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必修四)"完璧归赵"故事中有蔺相如对秦王说:"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以戏弄臣"这句话如何解释呢?课文没有注释,《教师教学用书》中参考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很显然,在这里,"戏弄"一词被解释为"戏弄、玩弄"。那么,这种解释是否准确呢?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众多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中的名篇。课文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运用高超的对比手法,通过精练的笔触,从不同角度生动刻画了项羽、刘邦的个性特点,使两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9.
说“壁”     
说“壁”江苏许广利《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职高课本《语文》一册)围绕“和氏壁”记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的故事。全文提到“壁”字有35处。课文对“和氏壁的解释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的壁”。什么是“壁”?仍不清楚。《辞海》(1979...  相似文献   

10.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内容,我在教读以下这段内容时,尝试采用与学生一起品读标点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安排了24篇文章,其中人教版"一主"教材中课文4篇,"两翼"教材《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12篇。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一主"教材中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  相似文献   

12.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国际理解"专题。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但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文的解读是这样的:表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文《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塑造了荆轲知恩图报、不畏强暴、扶弱救国、沉着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荆轲的义勇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过笔者认为,荆轲在选文中的语言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尤其是荆轲能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用语的差异性体现得十分明显:一是体现在同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  相似文献   

15.
汪洋 《教育文汇》2013,(16):41-41
《教育文汇》2013年第10期刊发了张璞老师的文章《无法预约的精彩》。作者在上《将相和》一课时问学生: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顺着文本的意思说喜欢蔺相如和廉颇,有一个同学却偏说喜欢秦王。于是,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回去查找有关秦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7.
在《烛之武退秦师》(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那段话,十分精彩。烛之武抓住秦穆公贪婪的个性特点,以“利”为诱饵,逐层推进,最后终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让秦军退兵的目的。为帮助同学们欣赏这段话,下面我们逐句分层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模式简介"一主两翼"的课程模式是我们近期研究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依托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在众多读本中选取《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作为人教版教材的配套读物引进课堂,形成了以教材为"主",以这两套读本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新语文主题阅读》选编的文章全是现代美文,共12册,每册与教材一致,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共6本,  相似文献   

19.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时荆轲的慷慨悲歌千百年来激励了不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义无反顾、奋勇前行。然而,认真翻阅《史记刺客列传》有关荆轲的内容以及《战国策燕策三》不难发现,荆轲刺杀秦王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失败是必然的。下面,笔者仅就荆轲本身的缺陷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