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莫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小说,从叙事视角、历史情怀和个体生命三个层面可以发现其小说的独特魅力。评论界给了莫言很多称谓,但莫言本人始终坚持着自我创作,通过他的小说,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正在努力地实践着自我的艺术追求、努力地去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莫言小说的内在生命,也是作家自我精神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1,(4):36-39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凯蒂的自我建构过程。镜像阶段是个体成长的起点,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和消亡。凯蒂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以母亲、情人和修道院长等人作为个体他者,又以社会生活法则为他者,凭借着他者呈现的镜像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并逐步脱离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直至分辨出镜像和自我的区别,最终寻获真正的主体性。文章通过镜像理论对女性在情感逆境和社会逆境的活动进行解析,探讨女性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实现积极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3.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4.
张贤亮的小说对个人历史的重复叙述渗透着他对自我的焦虑。通过对各个时期张贤亮解决该种焦虑的努力的分析,发现作者只能借助外部社会政治话语给予自我的“社会认定性”来解决自我焦虑,而没有个人独立的信仰支撑与精神资源,并认为张贤亮这类作家难以创作出具有持久魅力与经世价值的作品的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突出的特征就是城市化,城市化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缩小”.对于作家来说,他想书写农村也会采取“自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记忆中的乡村的怀恋.而这种叙写就是作家的“个体”言说,他们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叙述自己生命的体悟,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乡村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本文采用埃里克森“同一性”及身份认同理论来阐述,作家如何用文学来还原“乡土”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7.
文学中的个人化特征,指的是叙述内容多为内心的私密情感,叙述语言带有浓重的自我书写及自传风格。女性主义文学由于视角的独特和作者的个体生活体验,多具备这种个人化特征。女同性恋文学作为女性文学的一个分支,更是将这种特点进行了具体入微的诠释。台湾作家邱妙津的自传体小说《鳄鱼手记》从同性恋这一"他者"身份的独特立场出发,多方面展现了同性恋者无所不在的矛盾心理,并通过独白式的语言风格,明显地传递出这种个人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述了中国新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现代化的叙述方式:主体身份符号化,情节叙述碎片化;现代女性精神生存境遇:徘徊于他救与自救、生存与死亡之间;现代女性的性别觉悟:自我认同和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乡土书写具有精神自传色彩,也是他文化人格的自我型构过程。商州成全了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从《浮躁》到《秦腔》,作家以自我写作的身份和姿态来书写乡土,饱含着赤子贾平凹对乡土和农民的大爱与大恨,交织着作家自救与他救的双向文化人格。三十余年的乡土写作生涯正是贾平凹文化人格的型构过程,农民作家的写作身份承担着拯救自我与告慰那行将被遗忘的乡土以及承受着被撕裂的人生伤痛的人们的责任使命,具有人情与文情相一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展示。杜甫在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始终与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交结在一起;儒家“仁”的思想使杜甫把这种爱推向广大百姓,从而使他的自传诗具有一种“诗史”的性质;儒家的入世精神也激励着杜甫去建功立业,他的自我评价是以历代名臣自期,且对自己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11.
鬼子的中短篇小说绝大多数很难逃逸出死亡的魔窟,作家鬼子以平民式的叙事态度对死亡进行淋漓尽致的叙述。这类死亡现象都是非常态的意外的死亡事件,然看似偶然的因素背后又清晰地显现着必然的脉络。鬼子小说中对死亡意识的叙述既是对传统死亡感阙如的补偿,又是作家个体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小说又是叙事的艺术。它依靠作家生动鲜明的艺术语言,来向读者传达自己要讲述的故事,要表达的感情,要阐述的思想,而读者也只能通过作家的叙述语言来理解、领会、感受这一切。严格地说,一篇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作家的叙述语言,即使对话,也是作家描摹人物的口气、语调、神态来加以转述的,也可以说是作家代人物立言。所以叙述语言是小说家用来叙述事件、描写环境气氛和人物行动、神态心理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用语言来  相似文献   

13.
《第七天》表面上叙述语调客观冷淡,实际文本背后是"活着"的温情。文本架构上,余华把"七天"作为纵向展开的标尺,把空间作为横向延伸的平面,将文本中大量的故事平铺互文。现实与虚构的错杂间离,既是作家对个体存在脆弱无助的现实言说,也体现作家对自我的深刻怀疑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成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是一个具有深层意味的叙述策略。儿童视角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限知叙述,也包含着作家疏离成人经验、借助儿童感知和视域重新整合生存体验、阐释世界的自觉选择。儿童视角小说作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和美学风格,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以及作家个体的文化心理。同时,儿童视角的理论品质、发生机理等问题具有相当的理论魅力也是亟待进一步厘清、探讨的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16.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巴山夜雨》浸润着张恨水对抗战生活的生命记忆与心灵体验,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和个体命运的思考。作家在对陪都乱象的叙述中展开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自我的内省;在对重庆大轰炸的记录中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在对婚姻生活图景的描绘中审视人性的善恶,表现出对抗战时期相濡以沫的夫妻情谊的珍视。《巴山夜雨》拓展和深化了张恨水抗战小说的主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意蕴。作为抗战胜利后的纪念之作,《巴山夜雨》是张恨水痛定思痛的思想结晶,在张恨水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人道主义作为“五四”以来中国作家最普遍也最深厚的精神资源,成为当今小说底层叙述的精神支撑。一批底层叙述作家,深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细心呵护底层的精神信仰,展出了人道主义在当下语境中新的发展可能和越来越宽广的空间。伴随着世俗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底层叙述开始从底层人物身上发掘出高尚的人性精神,提升出自我拯救和维护尊严的人性力量,从世俗人性层面开拓出人道主义的新境界和人道主义底层叙述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9.
论文选取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阐释当下女性文学写作的大致走向:张洁的情感叙述方式,注重对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陈染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只关注个体的生活,尤其注重追寻个体女性身份的精神轨迹,是极为感性化的叙述方式;卫慧欲望化的叙述方式则完全滑向个体的身体欲望、消费欲望的叙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学景观中,新生代作家以个人化写作的叙事方式,表现他们对于小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他们以在边缘处叙述的写作姿态,固定式内聚焦的视角,在强烈的带有个体经验与个体记忆的主观化色彩浓厚的故事中,从特定角度对当下社会和当下个体的生命真实和存在真实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和表现,言说了自我对现实的思考,完成了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